1996年11月8日,秦池集團以3.2億元的天價衛冕標王。與首奪標王的反應截然不同的是輿論界對秦池更多的是質疑,要消化掉3.2億元的廣告成本,秦池必須在1997年完成15億元的銷售額,產、銷量必須在6.5萬噸以上。秦池準備如何消化巨額廣告成本?秦池到底有多大的生產能力?廣告費會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消費先知先覺者和理論界都充滿了疑問。
1997年初某報編發了一組三篇通訊,披露了秦池的實際生產能力以及收購川酒進行勾兌的事實。這組報道被廣為轉載,引起了輿論界與消費者的極大關注。由于秦池沒有采取及時的公關措施,過分依賴于廣告效應,因此,在新聞媒體的一片批評聲中,消費者迅速表示出對秦池的不信任。秦池的市場形勢開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