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可通過藥物、物理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緩解癥狀,嚴重時需手術干預。核心方法包括非甾體抗炎藥鎮痛、關節腔注射和膝關節置換手術,結合低沖擊運動與飲食管理可延緩病情進展。
1. 藥物治療是緩解膝關節炎癥狀的基礎方案。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能有效減輕疼痛和炎癥;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可潤滑關節,改善活動功能;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適用于急性炎癥發作期,但每年不宜超過3-4次。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胃腸道副作用。
2. 物理治療能增強膝關節穩定性。超短波治療通過熱效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脈沖射頻可阻斷痛覺神經傳導;水中運動利用浮力減輕關節負荷,適合體重超標患者。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騎自行車或游泳等低沖擊運動,既能維持關節活動度又避免軟骨進一步磨損。
3. 手術治療針對晚期病例。關節鏡清理術適用于游離體卡壓癥狀;截骨矯形術可糾正下肢力線異常;全膝關節置換能解決嚴重變形問題。術后需配合6-8周康復訓練,使用助行器期間注意防跌倒。
4. 日常養護對控制病情至關重要。BMI超過24需減重,每減輕1公斤體重可降低4倍膝關節壓力;多攝入富含Omega-3的深海魚和維生素D的蛋黃;避免爬山、深蹲等加重關節負荷的活動,改用坐便器減少蹲起次數。
膝關節炎需采取綜合管理策略,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定期復查X光評估軟骨磨損程度。出現夜間靜息痛或關節畸形時需及時骨科就診,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功能障礙。保持合理運動強度與均衡營養攝入是長期維護關節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