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經的中醫治療需辨證施治,常見證型包括氣血兩虛、肝腎不足、氣滯血瘀等,推薦方劑如八珍湯、歸腎丸、血府逐瘀湯等。調理需結合體質,配合針灸、艾灸及生活方式調整。
1.氣血兩虛型
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淡、面色蒼白、乏力。推薦八珍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可加黃芪、阿膠增強補血效果。日常可食用紅棗枸杞粥或烏雞湯,每周3次艾灸關元、足三里穴。
2.肝腎不足型
常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歸腎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杜仲)為基礎方,陰虛加女貞子,陽虛加淫羊藿。食療推薦黑豆核桃粥,配合太溪、腎俞穴指壓按摩。
3.氣滯血瘀型
癥見經閉腹痛、乳房脹痛。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為主方,脹痛明顯加香附、郁金。可飲用玫瑰花山楂茶,每日熱敷小腹15分鐘,三陰交穴刮痧每周1次。
4.痰濕阻滯型
體胖多痰、舌苔厚膩者適用蒼附導痰丸(蒼術、香附、半夏、陳皮),配合薏米赤小豆湯。建議每天拍打帶脈200下,陰陵泉穴艾灸隔日1次。
閉經的中醫治療需持續3個月經周期以上,服藥期間忌生冷、保持情緒舒暢。若半年未改善或出現劇烈腹痛、異常出血,需及時婦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典型病例顯示,配合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如八段錦,有效率可達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