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貧血的病理生理表現主要包括紅細胞破壞加速、血紅蛋白代謝異常、骨髓代償性增生、黃疸及脾臟腫大。
1、紅細胞破壞加速:
溶血性貧血的核心特征是紅細胞壽命縮短。當紅細胞膜結構異常(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或受到外部攻擊(如自身抗體、瘧原蟲)時,紅細胞易在脾臟或血管內被過早破壞。破碎的紅細胞釋放出血紅蛋白,導致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升高,超過結合珠蛋白的結合能力時,會出現血紅蛋白尿。
2、血紅蛋白代謝異常:
紅細胞破壞后,血紅蛋白分解為珠蛋白和血紅素。血紅素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轉化為間接膽紅素,大量間接膽紅素超過肝臟處理能力時,引發未結合膽紅素血癥。間接膽紅素具有脂溶性,可透過血腦屏障,新生兒嚴重溶血時可能引發核黃疸。
3、骨髓代償性增生:
機體通過增加紅細胞生成素分泌刺激骨髓造血。骨髓腔擴展可能導致骨骼改變,兒童患者可見顱骨板障增寬。外周血涂片可見網織紅細胞比例顯著升高(可達20%以上),并出現嗜多色性紅細胞、豪-周小體等造血活躍表現。
4、黃疸表現:
血清間接膽紅素持續升高使皮膚、鞏膜呈現檸檬黃色,與肝細胞性黃疸的金黃色不同。尿膽原排泄增加使尿液呈濃茶色,但尿膽紅素檢測為陰性。慢性溶血患者可因膽紅素沉積形成膽色素性結石。
5、脾臟腫大:
脾臟作為清除異常紅細胞的主要場所,長期高負荷工作會導致脾臟髓索增寬、巨噬細胞增生。體檢可觸及脾臟質地中等硬度,嚴重者出現脾功能亢進,表現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能需脾切除治療。
溶血性貧血患者需注意避免誘發因素,如蠶豆病患者應禁食蠶豆及氧化性藥物。適當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可支持骨髓造血,但需監測血清鐵水平以防繼發性血色病。運動建議選擇低強度有氧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血管內溶血。出現醬油色尿、持續乏力或脾區疼痛時應及時就醫評估溶血危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