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手術后發燒可能由術后吸收熱、傷口感染、膽瘺、肺部感染或腹腔膿腫等原因引起,需根據具體原因采取抗感染治療或引流處理。
1、術后吸收熱:
手術創傷導致組織分解產物被吸收引起的低熱,體溫通常不超過38.5℃,持續1-3天可自行消退。此時需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適量補充水分促進代謝。
2、傷口感染:
手術切口處可能出現紅腫熱痛伴膿性分泌物,常見于術后3-5天。需進行傷口分泌物培養,根據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如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治療。
3、膽瘺形成:
膽管損傷導致膽汁滲漏至腹腔,表現為持續高熱伴右上腹痛。通過腹部超聲或CT確診后,需禁食胃腸減壓,嚴重時需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
4、肺部感染:
全麻術后肺部分泌物滯留易引發肺炎,表現為咳嗽咳痰伴高熱。需進行痰培養,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配合霧化吸入促進排痰。
5、腹腔膿腫:
腹腔內積液繼發感染形成膿腫,多伴有寒戰高熱及腹膜刺激征。通過增強CT定位后,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并靜脈輸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廣譜抗生素。
術后應密切監測體溫變化,每日測量4-6次。飲食從流質逐步過渡到低脂軟食,避免油膩食物刺激膽汁分泌。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進行深呼吸鍛煉預防肺不張。保持手術切口敷料干燥,觀察有無滲液或紅腫。若體溫持續超過38.5℃或伴有寒戰、腹痛加劇等癥狀,需立即返院復查血常規及影像學檢查。術后1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肝功能及腹部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