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醫生不建議做盆底肌修復(盆底肌修復手術風險大)

5424

其實醫院不建議做盆底肌修復的真實原因是不建議患者自己在家鍛煉,因為方式不對,像卷腹類、跑跳類、深蹲類運動都會使盆底肌的受壓增加,反而不利于恢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盆底肌修復手術風險大,不過做手術是針對嚴重的患者,而目前主要是通過非手術方式來修復,就可以改善漏尿、器官的脫垂、性生活質量等問題。所以說,醫院并不是真正的不建議做盆底肌修復,要做建議去正規醫院。

初為人母的媽媽們大部分都會有這樣的“難言之隱”,發現只要每次一打噴嚏,下體就會有尿液溢出,非常尷尬!這是因為,媽媽在懷孕和生產后造成的盆底肌損傷,導致盆底功能障礙。而很多媽媽在產后42天去醫院復查的時候,一般都會被要求做盆底肌修復,但也有人說,醫院不建議做盆底肌修復,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為大家揭曉一下醫院不建議做盆底肌修復的真相:

1、盆底肌修復手術風險大

盆底肌修復手術多用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如嚴重的子宮脫垂及陰道前后壁膨出,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并且需要切開腹壁或陰道進行。盆底肌修復手術并非簡單的小型手術,它涉及到神經、血管等敏感部位,操作難度大,手術風險也較高。如果在無法保證手術質量的情況下進行盆底肌修復,則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

但其實目前進行產后盆底肌修復主要是通過非手術治療促進盆底肌恢復,比如電刺激治療、磁刺激治療,就沒有手術的風險,所以不用擔心。通過堅持非手術方式的治療和持續的鍛煉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改善局部癥狀,比如漏尿、器官的脫垂、性生活質量等。

2、自己在家鍛煉方式不對反而不利于恢復

其實醫院是不建議在家做盆底肌修復,因為在盆腔器官脫垂或膨出還未恢復,有漏尿、下墜感或疼痛等癥狀的情況下,有很多運動寶媽們去做了反而不好,比如卷腹類、跑跳類、深蹲類。這類運動引起的腹壓增大,會使盆底肌的受壓增加,不利于恢復,甚至加重漏尿、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等。

所以自己在家鍛煉方式不對反而不利于盆底肌修復,這是醫生不建議的原因之一。但對于本身盆底肌損傷較小,盆底肌力較好(按照肌力等級的參考標準大于等于3級),可以輕松掌握收縮盆底肌的動作,且沒有任何癥狀,是可以通過在家鍛煉促進盆底恢復的。

所以說,醫院并不是真正的不建議進行盆底肌修復,要進行盆底肌修復是建議去正規醫院,而且也不用擔心手術風險,因為現在都是非手術治療促進盆底肌恢復。產后盆底肌恢復的黃金時期一般為產后42天至產后6個月內,若錯過黃金時間,盆底肌恢復效果將會逐漸變差,以后出現盆底肌松弛,盆底臟器脫垂及咳嗽、打噴嚏漏尿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產后盆底肌恢復越早越好,希望每位準媽媽都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