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起水泡可通過消毒保護、避免摩擦、藥物輔助、穿刺引流、預防感染等方式處理。水泡通常由摩擦損傷、鞋子不適、足部潮濕、步態異常、皮膚敏感等原因引起。
1、消毒保護:
水泡形成后需立即用碘伏或生理鹽水清潔創面,覆蓋無菌敷料或水泡專用貼。避免撕扯表皮,完整的水泡皮能保護創面免受細菌侵襲。每日更換敷料,觀察有無紅腫滲液等感染跡象。
2、避免摩擦:
更換寬松透氣的鞋襪,減少患處受壓。足部水泡可穿分趾襪或硅膠護墊分散壓力,手指水泡可使用運動膠布纏繞。暫停長距離行走,必要時使用拐杖減輕負重。
3、藥物輔助:
疼痛明顯時可外用利多卡因軟膏緩解,合并感染需涂抹莫匹羅星軟膏。較大水泡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布洛芬抗炎鎮痛。禁用酒精直接涂抹,可能加劇組織損傷。
4、穿刺引流:
直徑超過1厘米的張力性水泡需專業處理。醫務人員會用無菌針頭從邊緣穿刺,保留泡皮覆蓋創面,擠出滲出液后加壓包扎。禁止自行撕破水泡,易導致繼發感染。
5、預防感染:
保持患處干燥清潔,洗澡時用防水敷料保護。出現發熱、膿性分泌物或紅腫擴散需及時就醫。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變者需特別警惕感染風險。
恢復期間選擇網面運動鞋和吸濕排汗襪,運動前在易摩擦部位涂抹凡士林。日常加強足部護理,修剪過厚角質層。新鞋應逐步增加穿著時長,行走時注意調整步態。若反復出現水泡需排查扁平足、槌狀趾等足部畸形,必要時定制矯形鞋墊。飲食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促進皮膚修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