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魚是鯉科、麥穗魚屬淡水魚類的統稱,別稱柳葉魚、草生子、肉柱魚等,全世界共有6種,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下面來看一看麥穗魚高密度養殖技術吧!
一、魚種論述
麥穗魚是小型淡水魚類,喜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溪流、江河、湖庫等水體中,最適水溫16~32℃,雜食性,魚苗階段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等浮游生物,體長至25毫米時主要以枝角類、搖蚊幼蟲、孑孓(蚊子的幼蟲)等為食,尤喜食腥味重的食物。
二、養殖條件
麥穗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養殖池塘附近要有干凈的水源,湖水、水庫水、井水等均可,池深2.5~3.0米,水深1.5~2.0米,進、排水口要設防逃網,魚塘周邊還要種上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這樣可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也能為麥穗魚提供休息、繁殖的場所。
三、魚苗放養
麥穗魚放苗前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苗前將池塘排干放置三周,放養前半個月往注水約15厘米深,全池潑灑生石灰消毒,然后加水至1.5~2.0米,施入腐熟的有機肥培育輪蟲、撓足類等浮游動物,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每畝放苗8~10萬尾。
四、飼料投喂
麥穗魚是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魚苗階段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等浮游動物,體長至25毫米時主要以枝角類、搖蚊幼蟲、孑孓等為食,人工飼養時魚苗階段可培育浮游動物供麥穗魚采食,后期可投喂配合飼料,例如可按魚粉38%、菜粕21%、玉米粉12%、小麥粉29%進行配置。
五、水質管理
麥穗魚高密度養殖要加強水質管理,其一是定時增氧,例如每天下午兩點要增氧,悶熱天氣的晚上也要增氧,其二是定期換水,換水時要先排掉約1/3的水,然后再注入干凈水,換水頻率因季節、天氣等不同而不同,其三是定期消毒,常用消毒劑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
六、病害防治
1、水霉病:病魚體表出現棉絮狀菌落,菌落顏色多呈灰白色或淡青色,防治方法是①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減少病原體;②用800mg/L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1:1)全池潑灑。
2、出血病:病魚體表呈暗黑色微帶紅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現象,口腔、頭頂、眼眶周圍充血,防治方法是①加強水質管理;②0.7ppm硫酸銅或醋酸銅或氯化銅施液全池潑灑。
3、車輪蟲病:病魚體色發黑,身體消瘦,游動遲緩,嚴重時病魚鰓絲邊緣發白、腐臭,防治方法是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②0.7克/立方米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4、孢子蟲病:病魚鰓部和體表有白色孢囊堆積成的瘤塊,極度瘦弱,呼吸困難,最終因缺氧而死亡,防治方法是①用生石灰清塘;②0.3~1.0克/立方米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麥穗魚是鯉科、麥穗魚屬小型淡水魚類的統稱,別稱柳葉魚、草生子、肉柱魚等,全世界共有6種,常見的有麥穗魚(指名物種)、北方麥穗魚、長麥穗魚、稀有麥穗魚等,下面來看一看麥穗魚繁殖能力強不強吧!
一、魚種定義
麥穗魚是常見的小型淡水魚類,別稱柳葉魚、草生子、肉柱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麥穗魚屬的統稱,全世界共有6種,因喜食蚊子幼蟲而被引入許多國家用以滅蚊,但缺乏天敵有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隱患。
二、繁殖論述
麥穗魚繁殖能力比較強。麥穗魚是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繁殖能力比較強,一般體長達5厘米以上時就能繁殖,繁殖期4~7月,尤以5~6月最集中,一年只產1次卵,但環境、食物等條件都適宜時一年也可產2次卵,雌魚產卵量可達300~3000粒。
三、產卵過程
麥穗魚是卵生魚類,卵沉性且具有黏性,直徑約1.3毫米,產卵時雌魚先將卵產在水下的石塊、樹枝等附著物上,與此同時雄魚也將精子排在卵上,卵在體外完成受精,產卵后雄魚有護卵習性,受精卵約2~7天孵化成小魚,具體孵化時間因水溫等不同而不同。
四、生活習性
1、雜食性:麥穗魚是雜食性魚類,其中魚苗階段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等浮游生物,體長至25毫米時主要以枝角類、搖蚊幼蟲、孑孓(蚊子的幼蟲)等為食,尤喜食腥味重的食物。
2、廣溫性:麥穗魚是廣溫性魚類,最適水溫16~32℃,生存臨界水溫0~41℃,水溫高于5℃或低于40℃時麥穗魚開始攝食,水溫高于15℃且低于35℃時麥穗魚的攝食積極性最高。
3、廣適性:麥穗魚是廣適性魚類,對水體溶氧量、酸堿性、水溫等因子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能適應較差的水質,不管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甚至在咸淡水中都能生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