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網】近日,#茅臺董事長稱要大膽講做白酒有科技含量#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和吐槽。
回顧最近幾年,茅臺似乎一直渴望貼上“科技”的標簽,一眾粉絲也給茅臺起了“醬香科技”、“飛天科技”等外號。但無論是2021年的”白酒院士“落選事件,還是茅臺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這一切又仿佛在說明茅臺沒有科技或者科技含量不高。
那么,茅臺的科技成色究竟如何?我們不妨從貴州省對茅臺科創的評定以及茅臺的研發費用等方面找答案。
一、“醬香科技”再引爭議
4月3日,茅臺集團董事長丁雄軍在2023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上表示,做白酒的人是有科技含量的,這個話要大膽地講,要經常講。白酒企業既是傳承性企業也是現代企業,“一定要樹立科技的形象”。
此言論一出,網友們又炸鍋了。評論更是五花八門,“18元成本的酒賣到4800沒點科技含量還真做不到”、“勾兌技術”、“畢竟中國市值第一,科技含量嘎嘎高,一斤酒八兩都是科技”...
還有人評價說“那王致和臭豆腐就是高科技天花板”,“但凡能有盤花生米也不至于醉的胡言亂語”。
究竟丁雄軍是不是胡言亂語?
近年來,“白酒院士”、“茅臺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茅臺冰淇淋是科技”等話題,讓茅臺的“科技創新”備受爭議。以至于整個白酒行業,似乎對于“科技”都極其低調行事。
首先是“白酒院士”事件。
2021年2月17日,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引發輿論關注。資料顯示,王莉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科技成果包括“茅臺酒風味物質研究”、“原料及器具中食品安全指標分析方法的開發”、“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白酒行業的應用”等十余個項目。從科技創新成果來看,王莉應該是有實力入選的。不過,王莉最終并未入選。
其次是茅臺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事件。
2022年3月,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印發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第28批)評價結果的通知》,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其評價得分只有50.7分,在參評酒類企業中墊底。但是,五糧液、山西汾酒、青島啤酒等榜上有名。
另外,去年8月,丁雄軍在參加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時,也談到了茅臺科技。他說“茅臺冰淇淋看起來是一個冰激凌,實際上也是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結果。”當時也是引發網友調侃“冰淇淋也叫科技創新,那我可以天天在家科技創新”。
盡管這兩年來接二連三的突發事件,讓“科技茅臺”的成色備受爭議。但據我們的觀察,這似乎并未打擊茅臺科技創新的動能。
二、茅臺究竟有沒有科技?
我們先說說“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這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五部委聯合授予的目前國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技術創新平臺之一。雖然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2021年被撤銷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但是之前上榜,也足以說明茅臺還是有“科技”的。
我們找到了2023年2月3日最新公布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全部)》,并未發現茅臺集團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說,2021年落榜后茅臺沒有再次上榜。
根據2022年最新公布的名單,我們發現釀酒類企業還是不少。白酒企業包括山西汾酒、五糧液。啤酒企業有燕京啤酒、青島啤酒、珠江啤酒。葡萄酒企業有煙臺張裕、王朝葡萄酒等。
既然這么多酒企獲得權威認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白酒還是含有“科技”。
根據相關規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運行評價,原則上每2年組織一次。資格被撤銷的企業,自撤銷之日起,兩年內不得再次推薦申報。所以,理論上來說,茅臺只有等到明年才能再次申報,如果評價通過,后年應該可以出現在這個榜單中。
這可能是丁雄軍把“科技茅臺”提到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茅臺的大本營貴州省,茅臺科創近日傳出了位居貴州監管企業第一的喜訊。《貴州省國資委關于2022年度監管企業科技創新考核結果的通報》顯示,茅臺集團取得2022年度科技創新考核100分,質量提升得分175分,在省國資委26戶監管企業中均排名第一。
另據企查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發明專利TOP20白酒企業榜單”中,茅臺穩居榜單首位,發明專利數量為33件。其他的比如舍得酒業、洋河、今世緣等都有發明專利。
因此,不管是官方的,還是第三方的數據來看,茅臺乃至白酒行業,的確有一些“科技”含量。但就是為何網友,或者說公眾不買賬呢?
三、淺析公眾不買賬的原因
根據茅臺官網的披露,3月21日,茅臺集團召開2023年度科技創新工作會。會議透露,2022年茅臺集團研發投入6.4億元,同比增長161%。主要科研方向是釀造環境、釀造原料、釀造微生物、釀造工藝與裝備、風味與安全等。尤其是對“微生物”的研究,去年獲得了25個類別共600余株梭狀芽孢桿菌,并在全球首次分離獲得3類新梭狀芽孢桿菌并獲得活體菌株。
由此可知,茅臺對科技的攻關研究,主要是在生物學方面。
另外,過去一年茅臺還上線了“i茅臺”、成立茅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新建茅臺科技大樓等。
我們來看上市公司貴州茅臺的數據。
財報顯示,2017-2021年,貴州茅臺研發支出總額分別為4.35億元、3.86億元、2.21億元、1.32億元和6192萬元,分別占總營收的比例為0.75%、0.52%、0.26%、0.14%、0.05%。研發費用逐年降低。
不過2022年有了轉變。2022年貴州茅臺研發費用1.35億元,同比增長118.31%。從數據來看,丁雄軍上任后,一改研發費用長期下滑的態勢,直接翻倍。不過,相比于貴州茅臺的營業收入1240億元來說,也只占0.1%。
0.1%的研發費用是什么概念呢?我們來對比一下大家心目中真正的科技企業。
根據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公布的“2022民營企業500強”的數據,2021年華為以1427億元研發費用居榜首,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2.41%。排名第二的阿里巴巴研發投入為578億,投入強度6.91%。騰訊研發費用519億元位居第三,研發費用投入強度9.26%。研發費用強度就是研發經費支出與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值。
這么一對比,茅臺的科技“成色”還有幾分?
再看貴州茅臺的研發人員配置比例。2017年研發人員為1679人,到了2022年只剩下761 人。研發人員不足,何談科技?
面對近日茅臺董事長力挺自家“科技”的言論,有證券業分析人士調侃,看來茅臺急了,最近炒作AI,市值差點被移動趕超了,這肯定不能忍,“畢竟茅臺全世界就一家,沒點科技含量,為啥別人復制不了呢”?
當然也有理性的分析。
有網友指出,大家之所有對茅臺“科技”這件事上頭,無非是覺得茅臺每年躺著賺幾百上千億,享受A股最高的市值,卻沒有為提高國家科技水平貢獻價值。
最后來借用一句網友的靈魂拷問:這“醬香科技”能不能卡外國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