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胃出血通常由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三個主要原因引起。胃出血的誘因主要有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酗酒、幽門螺桿菌感染。1、胃潰瘍:
胃潰瘍是胃黏膜深層組織缺損形成的病灶,長期存在可侵蝕血管導致出血。典型表現為餐后上腹疼痛、嘔咖啡樣物或黑便。胃潰瘍出血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該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內鏡檢查可確診,治療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并使用質子泵抑制劑。
2、食管靜脈曲張:
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迂曲擴張,血管壁變薄易破裂大出血。常見嘔鮮紅色血液伴休克癥狀,出血量大且兇險。這類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病史,通過胃鏡可明確診斷。治療需內鏡下止血聯合降低門脈壓力藥物。
3、急性胃黏膜病變:
應激、藥物或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廣泛充血糜爛,表現為彌漫性滲血。常見于嚴重創傷、大手術后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人群。出血量可大可小,胃鏡下可見黏膜廣泛充血糜爛。治療需停用損傷因素并使用胃黏膜保護劑。
預防胃出血需規律飲食避免過饑過飽,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攝入。胃病患者應避免自行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規范治療。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應立即禁食并平臥,盡快就醫檢查。長期反復出血患者建議定期胃鏡隨訪,肝硬化患者需監測食管靜脈曲張程度。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減少應激性胃黏膜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