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艾滋病病毒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感染新生兒,主要途徑包括母乳喂養、母嬰血液接觸、產后傷口分泌物接觸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娩后應避免母乳喂養,并采取嚴格防護措施降低傳播風險。母乳喂養是產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病毒可通過乳汁進入新生兒消化道,尤其在母親病毒載量較高或存在乳頭皸裂時風險顯著增加。世界衛生組織推薦艾滋病病毒感染母親使用配方奶粉替代喂養。母嬰血液接觸可能發生在分娩過程中未徹底清潔的器械使用、臍帶處理不當或母嬰皮膚黏膜破損后的直接接觸。產后傷口分泌物接觸多見于母親產道或會陰部存在開放性傷口,新生兒皮膚或黏膜接觸含病毒的體液導致感染。母嬰日常密切接觸中,若母親口腔存在潰瘍或出血,通過親吻或共用餐具也可能造成傳播。
艾滋病病毒通過產后途徑感染新生兒的情況相對少見,但仍需高度重視。母親接受規范抗病毒治療且病毒載量控制在檢測限以下時,傳播概率可大幅降低。新生兒暴露后預防性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能有效阻斷感染。醫療機構應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產婦提供專業分娩指導,實施嚴格消毒隔離措施。家長需定期帶新生兒進行艾滋病病毒檢測,出生后6周、3個月和6個月各檢測一次,18個月時還需進行最終確認檢測。艾滋病病毒感染母親產后應堅持規范服用抗病毒藥物,保持良好用藥依從性。日常護理中避免母嬰體液交換,處理嬰兒排泄物時戴手套并及時消毒。家長需密切觀察新生兒生長發育情況,按時完成計劃免疫接種。居住環境保持清潔通風,嬰兒用品單獨清洗消毒。出現發熱、腹瀉、體重不增等異常癥狀時立即就醫。通過科學管理和規范防護,可最大限度降低艾滋病病毒產后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