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網】4月26日,洋河股份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01.05億元,同比增長18.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3.78億元,同比增長24.91%。同步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報顯示,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0.46億元,同比增長15.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7.66億元,同比增長15.66%。
初看之下,這份財報好像還不錯,但是,財報發布當天,洋河股份股價卻下跌1.05%。資本市場的冷淡反應,透露出洋河股份增長的背后,似乎仍存在不少隱憂。
首先,從“白酒老三”的競爭態勢上來看,雖然洋河股份突破了300億營收大關,但相比來勢洶洶的山西汾酒,其領先優勢正在持續縮小。
根據汾酒此前的預告,2022年洋河股份與山西汾酒在營收規模上相差41億元左右,在凈利潤上相差15億元左右。這一差距在2021年分別為53億元、21億元。可見,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洋河股份的領先都在縮小。
其次,洋河股份在業績增長的同時,現金流狀況卻在不斷惡化。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36.7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53.18億元減少了116.4億元,下滑幅度達76.19%。
對此,洋河股份表示,主要原因系本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等減少,以及本期支付的各項稅費等增加所致。
而與現金流相對應,洋河股份的存貨不斷走高。2020年末至2021年末,洋河股份的存貨分別為148.53億元、168.03億元。到了2022年末,這一數字升至177.29億元,達到歷年新高。
而對于白酒企業來說,除了現金流、存貨,合同負債余額也相當重要。根據一季報顯示,洋河股份截至一季度末合同負債余額為69.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137.4億元的合同負債大幅減少49%,近乎腰斬。
合同負債增長,意味著白酒企業一方在經銷商面前更占優勢。以“白酒老大”茅臺為例,今年一季度合同負債是83.3億元,最近三年均保持增長。
合同負債的下滑,反應出洋河股份在銷售渠道方面的弱勢,背后則是其品牌力的不振。
作為彌補,洋河股份就必須投入更多的銷售費用,以此來保持業績增長。2022年,洋河股份銷售費用超過41億元,相比之下,貴州茅臺銷售費用約33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洋河股份在銷售渠道方面存在的隱患。
對于2023年,洋河股份董事長張聯東定下目標,要實現同比增長15%,即突破346億元。這樣的目標下,洋河股份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