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是治療器官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接受者必須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避免排斥反應。然而,藥物也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如感染和腎臟損傷。因此,需要適當調整藥物的劑量和類型,以保持藥物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反應。
移植后,早期減少免疫抑制劑的劑量可能會增加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但長期使用高劑量的免疫抑制劑也會增加感染、腎損傷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那么,移植后多久減少藥物更安全呢?
移植排斥反應是什么?
當人體接受從其他個體或動物中獲得的器官時,身體會認為這些組織是外來物質,并試圖擺脫它們。這種身體對異質組織或異質組織的排斥稱為移植排斥反應。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移植排斥反應的發生。
為什么需要逐漸減少藥物?
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有效避免器官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會增加感染、腎損傷等并發癥的風險。因此,器官成功移植后,醫生會根據每個接受者的具體情況逐漸減少藥物劑量。
8周還是12周?
一般來說,醫生會在手術后開始給予高劑量的免疫抑制劑,以確保器官被身體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沒有排斥反應,劑量可以逐漸減少。根據專家的建議,在接受脾源性細胞移植或骨髓移植的干細胞治療后,最好在8到12周內進行藥物調整。
移植手術后 藥物使用規范
以下是不同類型器官移植初始和穩態時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表格:
類型 | 初始階段 | 穩態階段 |
腎臟移植 | 均采用三聯療法 | 每日口服維生素D、鈣劑和腎上腺皮質激素 |
肝臟移植 | 其中包含環孢素 | 每日口服潑尼松醇 |
心臟移植 | 均采用三聯療法 | 每日口服環孢素、霉酚酸和潑尼松醇 |
肺移植 | 其中包含環孢素 | 每日口服潑尼松醇 |
Tips:
器官移植成功后,醫生會根據每個接受者的具體情況逐漸減少藥物劑量。一般來說,在接受脾源性細胞移植或骨髓移植的干細胞治療后,最好在8至12周內進行藥物調整。不同類型器官的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也不同,需要根據專業人士的建議進行合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