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饒師范學院錄取查詢入口,高考錄取結果查詢網址登錄

5424

一.2020年上饒師范學院錄取查詢入口 上饒師范學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饒師專,1959年更名為贛 東北大學 ,文革期間停辦。1977年復校,2000年3月經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上饒師范學院。

2005年11月,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目前,校園占地面積1116畝,規劃面積1500畝,校舍建筑總面積38.7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學生14617人本科13645人,專科972人。學校現有在崗教職工976人,其中任課教師751人。任課教師中,教授54人,副教授20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2人。教師隊伍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高校教學名師5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29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16人,兼職博導2人,兼職碩導32人。

學校擁有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兩個國家特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為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校還有43個省級本科教學工程質量工程項目。截止2017年12月,館藏紙質圖書147萬冊,教學儀器總值15164多萬元。設有15個二級學院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與實驗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圖書館、學報編輯部等教學教輔機構,以及朱子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語言文字學研究所、方志敏研究中心、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所、農業科學研究所、贛東北經社會發展研究所、書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研究所、美國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西省哲學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江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江西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江西省靶向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西省普通高校應用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1個,江西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校成立了江西省電動汽車部件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方志敏精神與贛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同時合作成立了江西省干細胞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學校還與 南京大學 合作成立了 南京大學 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等。 學校教學科研設施較為完善,擁有數字化校園網絡、各專業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體育館、標準塑膠田徑場等先進的教學實驗設施。近5年來,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學研究項目369項,出版專著50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727篇,有19項科研成果獲廳級以上獎勵。

上饒師范學院是一本院校還是二本院校?

目前根據教育部公開信息規定,已經沒有明確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上饒師范學院在江西、安徽、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等大多數省份屬于本科二批招生。上饒師范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設有經濟學類、法學、社會工作、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漢語國際教育、英語、朝鮮語、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化學、應用化學、生物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建校64年。

上饒師范學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饒師專,1959年更名為贛東北大學,文革期間停辦。1977年復校,2000年3月經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上饒師范學院。2005年11月,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上饒師范學院確定了顯著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成功申請碩士學位的中期目標,以及創建全省一流高等師范教育和上饒師范學院的中長期目標。確立了“開放辦學、內涵發展、突出特色、精細管理”的辦學理念。

學院設有教育技術與實驗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圖書館、期刊編輯部等教學和教輔機構,擁有數字化校園網、專業實驗室、語言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視聽廳、體育館和標準塑膠田徑場等先進教學和實驗設施。學校地處有著“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的江西省上饒市具體位于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志敏大道401號。教學科研設施較為完善,擁有數字化校園網絡、各專業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體育館、標準塑膠田徑場等先進的教學實驗設施。

學校設有15個二級學院,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工程中心4個、江西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以及江西省哲學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等省級科研平臺12個。上饒師范學院設有15個二級學院,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工程中心4個、江西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等。學科建設截至2013年10月,學校有江西省高等學校“十二五”重點學科5個倫理學、專門史、中國古代文學、政治經濟學、應用數學、校級重點學科8個材料加工、馬克思主義哲學、漢語言文字學、有機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