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孟子三章的原文及譯文)

5424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⑴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⑵譯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乃至政治形勢等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歸向、內部團結。

(比如有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圓僅七里,用兵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來攻打一座城,一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這樣卻未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敵人一來)就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歸向、上下團結呀。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僅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裝備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姬駭灌較弒記鬼席邯蘆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的人都歸順他這樣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⑴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⑵譯文: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