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抽動癥的鑒別診斷

5424

抽動癥與肌陣攣性癲癇區別

  抽動癥與肌陣攣性癲癇都表現為面部及肢體肌群的突發性抽動,且反復發作,但抽動癥抽動頻率快,用意志可短暫控制,發作頻度與精神、情緒有一定關系。智力大都正常,腦電圖無特異性改變,一般用鎮靜藥效果不佳。而肌陣攣性癲癇發作時有特異性臨床特點:頭下彎,兩上肢伸展,兩大腿向腹部屈曲。有突然劇烈軀干肌肉收縮時可使病兒突然摔倒,但可馬上爬起。抽動頻率慢,用意志不能控制,嚴重者可發展為癲癇大發作。發作越頻繁,智力越受影響。腦電圖異常,可見癲癇波,用硝基安定效果較好。

  抽動癥與肝豆狀核變性區別

  抽動癥與肝豆狀核變性均有不自主群肌抽動、面部肌肉抽動和異常發音。均為兒童期發病。抽動癥只是神經系統輕微異常,病情相對較輕,易于治療;而肝豆狀核變性病情重,預后差,治療較困難。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銅代謝異常所致,主要累及腦基底神經節、肝臟、腎臟。病兒同胞中可能有同樣病人,父母雙方多為雜合體,或為近親結婚。典型癥狀是手足舞蹈樣不自主動作,語音不清,肌張力亢進,面部肌肉僵直,呈現“面具臉“,行為幼稚,神經系統檢查巴氏征多(+)。此外還可有肝病癥狀,黃疸、腹水、肝腫大、腎臟損害類似腎炎癥,眼部有特征性癥狀-角膜色素環。此病只有神經系統癥狀時要注意抽搐形式、智力情況,與抽動癥相鑒別。裂隙燈檢眼及測定血漿銅藍蛋白、血銅、尿銅,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抽動癥與痙攣性斜頸的區別

  痙攣性斜頸主要癥狀為扭頸、挺頸,而抽動癥則合并其它部位抽動,且速度快,病程長,可反復發作。痙攣性斜頸多發病在5歲前的女孩,一般5歲后可自行消失。發作時頭向一側傾斜,來回抽動,持續10分鐘左右,一般發作2-3天至2周,間歇期無癥狀,數日或數周后再重復發作。此病主要是胸鎖乳突肌痙攣而致,沒有其它部位的抽動,咽喉也無異常發音,一般可自愈,無需治療。

  抽動癥與強迫癥的異同

  相關處:①癥狀的重疊性很高。據統計30-90%的抽動癥患者有強迫癥狀。②有些癥狀如重復摩擦、反復拍擊、反復觸摸行為介于抽動和強迫行為之間。③家族史研究發現,抽動癥與強迫癥在遺傳上可能相關,故兩病可能為同一基因異常的兩種表現形式。④病理學研究證明,基底神經節是兩者的共同病變部位。
  不同處:抽動癥患者有強迫行為而無強迫觀念,強迫癥病人多是有強迫觀念而決定強迫行為。在治療上,抗多巴胺藥物治療抽動癥有效,治療強迫癥無效。相反,5-羥色胺能藥物作為治療強迫癥的首選藥對抽動癥卻毫無作用。

  抽動癥可以以肢體疼痛為首發癥狀

  本病個別病例以肢體疼痛為首發癥狀。特點是無明顯誘因的四肢關節疼痛,逐漸發展到頸部、軀干部等。疼痛部位不固定,變化無規律。與同伴玩耍時癥狀減輕或消失。無不良病史。各種化驗檢查、X線等均無病理表現。抗風濕治療無效。隨著病程的延長,可逐漸出現肌群的不自主抽動、發怪聲、模仿語言、吐口水、穢語等癥狀,此時診斷比較容易。待適當治療后,隨著抽動癥狀的好轉,肢體疼痛也好轉或消失。所以,對于肢體疼痛反復不愈又無其他陽性體征的患兒要注意是否患有抽動癥。

  警惕以抽動癥為主要表現的腦炎

  患兒以發作性擠眉弄眼、肢體及軀干的抽動伴有咒罵而就診,癥狀與抽動癥非常相似。但同時伴有腦炎的相應癥狀,如高熱、頭痛、嘔吐呈噴射性。查體可見病理反射陽性,腦脊液有相應變化,腦壓增高,腦電圖異常。用治療腦炎的方法有效,隨著腦炎的控制,抽動及穢語現象也消失。此現象可認為是腦炎侵犯了基底神經節部分,造成了與抽動癥相同的病理基礎。應注意的是,此種現象發生時,以治療腦炎為主要措施,以防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