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酒“脫茅”:百億營收與經銷商困局

5424

【中國白酒網】張德芹曾說:“若依附茅臺,習酒永遠長不大。”

袁仁國事件后,多次被傳會接任茅臺集團總經理的張德芹被從習酒調離,且未回歸茅臺而是離開白酒圈。

時隔四年,張德芹近期回歸習酒掌舵人一職,習酒82%的股權被貴州茅臺無償劃轉至貴州省國資委,隨后成立習酒集團,注冊資本37.5億元。消息一出,貴廣網絡、貴繩股份、*ST天成三家 "殼資源"受到廣泛關注,股票集體漲停。

歷經24年,習酒和貴州茅臺同業競爭的上市障礙清除,但習酒將面對的不僅是基本固化的白酒市場格局,如何快速迭代渠道結構、做好品牌傳播、消費者教育并提升品牌溢價都是亟需面對的問題,消化庫存更是近年來大多白酒企所面臨的難題。

業績 “虛胖”,經銷商熱退潮?

白酒行業有句話:”得渠道者,得市場。“而白酒是個極度依賴線下渠道的商品,經銷商的積極性,有時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洋河通過與上萬家經銷商合作,在十年間實現業績增長20-30倍;金沙酒在經銷商加持下用了不到4年業績從5.76億元攀升至60億元;國臺酒曾推出“股權激勵,廠商聯盟”計劃,總營收從5.73億元到100億,國臺僅用了5年。

茅臺集團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習酒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55.8億元,同比增長71.4%,毛利率79.75%。

從區域酒企到全國化,習酒一路高歌的業績同樣離不開經銷商的支持。2015-2021年,習酒業績增長超9倍,平均增速43.33%,遠超行業平均值。數據顯示,2021年習酒的全國經銷商數量超過2000家,銷售網點數量超過17萬個,營業收入省外市場占比超過80%,業績從2018年的56億到2020年突破百億,僅用了2年。

然而,亮麗的業績卻遭到“虛胖”質疑。有媒體報道,習酒百億業績是庫存壓給經銷商帶來的,產品在市場上并未得到消化。

今年3月,畢節市最大的習酒經銷商因交不上貨款而貸款,其臨近支付貨款時因現金流緊張,后貴州銀行發放了350萬元貸款。這一現象也直接指向了習酒動銷不暢、價格虛高,庫存轉移給經銷商等問題。

與其他頭部酒企類似,習酒靠兩個大單品“窖藏1988”和“君品習酒”撐起了超60%的銷售收入,高端產品君品的定價為1498元/瓶,僅比飛天茅臺低1元,瞄準了日常商務應酬市場,然而,曾有茅臺背書的習酒在品牌價值上似乎稍欠火候。

有經銷商表示,習酒高端君品并不好賣,甚至出現嚴重市場倒掛現象。其指出,廠家給予經銷商的打款價格為1069元/瓶,經銷商調貨價為940元/瓶,實際成交價950元/瓶-1000元/瓶。也就是說,每賣出一瓶酒,經銷商大約虧50-110元。窖藏1988指導價898元/瓶,電商平臺成交價僅為560元/瓶,即使廠家存在返利,經銷商利潤空間仍在惡化。

有消費者表示,”習酒此前雖來自茅臺旗下,但口感有一定差距,加上市場價格倒掛,若送禮怕對方覺得不值那個價,畢竟商務酒喝的是個面子。“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先向經銷商壓貨再公開百億業績,是為了給經銷商樹立信心并釋放強烈品牌信號,這是酒廠慣用的營銷套路,也是為了贏得消費者信任。此前為提升習酒動銷,茅臺一度捆綁搭售君品,離開茅臺也意味著習酒將失去部分銷售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去庫存難已成為橫在經銷商與酒企間的一個坎。一二線白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價格倒掛”,前期白酒多輪漲價結果終端走貨不理想。例如國臺,隨著IPO失敗,其經銷商庫存積壓、動銷不力,經銷商與終端商囤積大量庫存不得不拋貨變現最終導致價格倒掛,最終經銷商集體起訴,市場也不買單。

有專家認為,白酒行業存在明顯的周期性,“價格倒掛”現象從出現到消退,大約需2年左右,疫情疊加下將有所延長。

“醬酒熱”退去 上市路漫漫

此前國臺酒業、金沙酒業及習酒都曾計劃登錄資本市場卻紛紛折戟,從營銷額看,三家酒企都在數十億及上百億的體量,為何卻偏偏成為了上市“困難戶”?

據了解,貴州作為我國白酒大省,雖有習酒、國臺酒、金沙酒等年銷售額十億至百億的優質酒企,省內上市的仍僅有茅臺一家,雖有相關政策加持,但相較于其他新興行業,白酒企業登錄資本市場的難度較大,若不借殼,企業IPO進程緩慢不說,監管局近年也不斷加大行業監管力度,酒企上市資質審核門檻有所提高。

自2016年金徽酒和威龍股份登錄A股后,至今未有酒企闖關成功。IPO規則規定,發行人最近3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也就是說,若習酒獨立上市,不算IPO排隊時間最快也需2年,不確定因素多,監管的態度對酒企上市也有一定影響,從市場殼資源的回應看,習酒似乎也并不打算走捷徑,上市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不談上市,光從習酒獨立看,貴州省國資委監管對其有何加持或影響?

目前看,獨立后的習酒集團直接歸屬貴州省國資委監管,在企業層級上了一個臺階,也擁有了更廣闊的平臺與發展空間,同時,作為一家百億體量的優質酒企也將帶動貴州省的產區發展,有利于提高整個貴州醬酒板塊在全國的競爭力和產業鏈話語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產區已不是醬酒品類發展的壁壘,隨著更多產區加入,赤水河流域的地理優勢愈發明顯,貴州作為醬香酒核心產區觀念也正式形成,這對習酒獨立后提升醬酒品牌競爭力有積極意義。

除政策支持外,此前掀起的“醬酒熱”中,資本紛紛圍獵白酒市場,其中高瓴資本投資金沙酒業26%股份;海南椰島出資2.4億元與糊涂酒業成立合資公司;眾興菌業收購圣窖酒業。當地政府也順勢發起資源整合,近年仁懷市已先后引進全國知名企業,招商引資簽約企業30余家、引進資金超300億元。

數據顯示,醬酒行業規模從2010年的353億發展到2020年的1550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6%;醬酒產能占白酒行業總產能8%,貢獻了白酒行業26%的營收和39.7%的凈利潤。突飛猛進的醬酒行業存在過熱的風險。

隨著大量資金涌入,白酒行業價格不斷上漲,茅臺價格一度突破3700元/瓶,整箱則超過4000元,如郎酒、習酒、國臺等醬酒品牌也跟著扎堆漲價,致使白酒價格泡沫化攀升。

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曾言 “‘醬酒熱’應該降溫了,賺快錢未來是要還賬的。”

去年8月,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監競爭局召開了白酒市場秩序監管座談會,這也是為防止行業資本化和過度漲價導致泡沫化的一個舉措。會議召開不到兩個月,眾興菌業、吉宏股份兩家企業皆以“市場宏觀環境發生變化”為由,終止收購了茅臺鎮醬香酒企業。郎酒、國臺酒、西鳳酒等沖刺IPO的企業紛紛折戟。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醬酒蛋糕不斷擴大,增產擴建成為未來搶占發展機遇的關鍵點,儲酒能力和釀造能力也將成為企業間得勝的根本。但赤水河沿河產能已觸及瓶頸,這是習酒未來不可忽視的問題。同時,背靠國資委對習酒來說,無論是掛牌還是拿地都更方便,但其運營自主權也會相對降低。

酒業專家蔡學飛認為,習酒在品牌、渠道以及消費者群體等方面基礎都較為薄弱,高端產品仍處于培育期,短期難實現銷量增長。盡管目前面臨的問題較多,但從中長期來看,習酒在醬酒熱潮之下能夠實現獨立發展。

地方債新解:習酒化債

近年來,貴州省的財政自給率不高,但現行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末,貴州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和發債城投有息負債余額達到2.6萬億,截止2021年6月,貴州省城投債務余額約3000億元。遠高于經濟體量相似的廣西、山西等省,與湖北、安徽等省債務總量相當,廣義負債率僅次于天津,居全國第二。

近三年貴州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767.36億元、1786.78億元、1158.85億元(最后一組數據為21年1-7月數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稅收收入、行政事業收費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

一旦地方債務面臨違約風險,貴州茅臺及背后的茅臺集團將充當“救兵”角色。通過在資本市場公開操作獲得收益或低息融資用于償還地方債務。

2019年-2020年,茅臺集團均通過無償劃轉方式將其持有的5024萬股貴州茅臺股份劃轉至貴州國資運營。按照當時市值計算,這筆股份價值逾900億元。

國盛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這兩次無償劃轉,所獲資金可能用于對付到期債務,以緩解壓力。

業內將這種通過減持茅臺股票來彌補債務缺口的方式稱為“茅臺化債”模式。與依靠土地出讓金“化債”、金融機構債務置換、債務延期或重整相比大為不同,該模式變現還債渠道較多,可以憑借茅臺股票在資本市場高估值變現收益化解債務;或以茅臺集團在資本市場低息發債,籌集資金用于化解貴州高速的債務;也可以用茅臺的高信用及資金實力,緩解當地城投債的銷售壓力,幫助貴州化解債務風險。

對于茅臺來說,飛速成長的習酒是推動其萬億市值的一大助力,此次脫離,茅臺心懷不舍,對于貴州政府來說,習酒作為優質國有資產,同樣能進行資源整合和價值利用。

在貴州省數十家規模以上黔酒企業中,習酒顯然是助力化債的不二人選。推動其快速登錄資本市場將成為貴州省解決債務危機的第二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