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蟋蟀品種(史上最全的蟋蟀分類大全

5424

天才歌手葫蘆

油葫蘆,又名黃結,因其通體發亮,仿佛剛從油瓶里撈出來似的,鳴聲如油從葫蘆里倒出的聲音,成蟲愛吃各種油料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故名“油葫蘆”。這種昆蟲屬于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為褐色,長20-30毫米。其顏色有黑褐色、棕褐色等,有光澤、有光澤。頭部為黑色,圓形,面部為黃褐色。從后腦勺看,兩根觸角呈“八”字形,天線窩四周黑色。前胸和后板為深褐色,兩側對稱的淺色斑紋,側板下半部為淺色。前翅背面棕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巴很長,可以超過后腳大腿關節,顏色也比較淺。雌蟲的產卵瓣是直的,比后腳的大腿關節長。

世界上第一只蟋蟀

俗稱蛐蛐,古代又叫促織,被譽為“天下第一蟲”。它們是昆蟲中的田野歌手,因為它們的歌聲委婉動聽,屬于昆蟲綱直翅目家族。蟋蟀不僅擅長唱歌,而且更喜歡打架,所以公雞打蟋蟀的故事流傳至今。蟋蟀,又名蛐蛐,中國斗蟋蟀,被古人稱為“促織”或“咬甲蟲”,是秋季鳴禽的代表種類。這種昆蟲的雄性昆蟲善于戰斗。中國人自古就喜歡看它打架,所以叫“斗蟋蟀”“將軍”。它不僅攻擊性強,而且善于跳躍和歌唱,因此成為歷代廣受歡迎的觀賞昆蟲。這種昆蟲是棕色的,有長長的觸角。大后腳,擅長跳躍。雄性體長20 ~ 25毫米,有兩條尾巴,俗稱“二尾”。雌蟲有四條尾巴,兩條長,兩條短,中間有產卵管。蟋蟀的頭是黑色的,有反光,上面有橙色的條紋。雄性的前肢和腹端一樣長,大多數個體沒有后翅,少數雄性有后翅,能飛。雄蟲的發音鏡略呈長方形,鳴聲洪亮。音節對稱,略微發音。發音時,兩個前翅直立,因摩擦而發出“吱吱”聲,可連續歌唱。這種昆蟲不僅叫聲悅耳,而且具有攻擊性習性,因此被人們認為是最有價值的觀賞昆蟲。屢戰屢勝的蟋蟀往往能被炒到極高的價值。

蛐蛐又名巨蛐蛐、蟋蟀之王、花生蛐蛐,屬于直翅目蟋蟀。因體型較大,在眾多種類的蟋蟀中居首位,得此名;因其對花生等農作物的危害,也被稱為“花生蛔蟲”。這種昆蟲又大又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須40-50毫米。全身紅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接近黑色,腹部淺黃褐色。頭大,半圓形,有三個并列的單眼,中眼,半圓形。前胸和后板特別寬,呈鼓形,表面有明顯的刻點。它的前后翅很發達,長度超過腹端。尾翼末端折疊成胡須狀,末端不超過尾部。大蟋蟀的發音鏡很小,呈長方形。后肢特別強壯發達,擅長跳躍。脛腓骨關節上有兩排刺,每排4~5根。雌蟲產卵管為管狀,長5~6 mm。

石棺頭蟋蟀,又稱石棺頭蟋蟀、小石棺頭蟋蟀、小頭蠅,屬于搖蚊科。機身長度12 ~ 16mm,大小不一,機身寬度一般5mm,天線長度20mm左右。這種昆蟲的身體呈黑褐色,雄性頭部向前突出,前緣呈圓弧形,后緣略扁。腹側表面有一個近似圓形的黃斑,從頭頂向胸背部和胸部傾斜,有6條黃色短縱條紋。臉寬,平,明顯傾斜。石棺頭蟋蟀的口器呈黃褐色,前翅發達,后翅發達或退化。前腿和中腿細,有大小不一的黑點;后腿粗、寬、長大,特別有力。尾部向兩側分叉,約為體長的1/3,末端尖。該蟲有一定的趨光性,后翅發達的個體有時會飛起撲向燈光。

長顎蟋蟀又名猴臉蟋蟀、皺皮蟋蟀、白僧、小斜眼、老米口,屬于直翅目蟋蟀。9)雄蟲的上頜尖牙明顯拉長,面部中央平坦,形成一個平坦的三角形區域。從側面看,它的臉是斜的或微凹的,酷似猴臉,故名“猴臉蛐蛐”。因為它的大顎比胸部還長,所以得名“長顎蛐蛐”。它的臉是凹進去的,像個胡桃夾子,所以有“胡桃夾子”的名字。長顎蟋蟀都是黑色和棕色的,形狀與蟋蟀非常相似。體長12 ~ 15mm,觸須較長,約25mm。體表有微毛,背部有六條黃色縱條紋,前胸和后板淺褐色,四肢有黑色斑點。雄性前翅發達,可覆蓋腹端。它的發音鏡是長方形的,里面有一條橫脈把發音鏡分成兩段。它的唱腔聲音獨特,一個音“句-句-句”,三個音,一個停頓。第一聲與第二聲、第三聲之間的音程長,后兩聲之間的音程短。雌性產卵管長約10毫米,以卵在土中越冬。它的前翅比腹部的一半還長,后翅和雄性的差不多。

雙斑蟋蟀又名烏龍、赤龍子、畫鏡、花鏡、黃頭頸,是典型的蟋蟀昆蟲。因其雄性前翅基部有一圓形斑蝥,故名“二斑蟋蟀”。這只蟋蟀又大又壯。體長2.2~2.8厘米,通體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潤。前胸和后板略隆起,所有部為黑色,而邊緣略呈黃褐色,前翅略呈黑色和紅褐色。雄蟲的前翅寬,超過腹端,后翅發達。翅膀必須像胡須一樣,超出尾巴和前翼。雌蟲比雄蟲略大,產卵瓣直,略長于后足大腿關節端,尖而長,像拖著一把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