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強者方能存活(強者才能生存 弱者只有滅亡)

5424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活得清醒,看得通透,要有足夠的毅力和決心。

這個世界本就屬于強者,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倘若你不夠強大,那你遲早都會被淘汰。

永遠不要妄想著依靠別人的力量存活,他們的強大都是自己的本領,與你沒有任何瓜葛。

人生是你自己的,沒有人愿意為你收拾爛攤子,別人始終都是靠不住的。最美好的生活,不是模仿別人的幸福,而是珍惜自己擁有的快樂,每一個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我們無需艷羨別人,也無需克隆別人的生活。生活,就像買一雙鞋子,它不是好看就好,而是舒心合適為重。

為什么我們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人早就習慣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維模式。但我縱觀華夏文明史,發現強弱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強者存活,弱者消亡,其間相互的糾纏非常復雜而多樣。

比如,我們習慣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說起來很順口,但稍微思考一下,就覺得有問題。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說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了炎帝,吞并了他的人口和地盤,按照人們對排名的理解,黃帝應該在炎帝之前。可為什么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呢?

這事要從遠古說起。

上古人物的關系錯綜復雜,不同的記載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人設。比如關于黃帝和炎帝的家庭,就有很多不同說法。

《國語·晉語四》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黃帝、炎帝。”

《史記·五帝本紀》也說:“黃帝者,少典之子。”

西漢賈誼的《新書·益壤》說:“黃帝者,炎帝之兄也。”《新書·制不定》又說: “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得出,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父親是少典,母親是有蠕氏,黃帝是炎帝的哥哥。

兩人都天生不凡,黃帝一出生就會說話,到15歲無所不通,是天生的帝王之才,繼位之后更是文治武功無所不能,黃帝熱表于對外征服,戰無不勝,滿懷雄心壯志,致力于建立一個大大的王朝。但真正讓黃帝一戰成名的,還是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首領,相傳兄弟八十一人,個個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不吃不休……簡直就是個機器人軍團。九黎族的勢力范圍原本在山東地區,勢力壯大后,就想向西邊的中原擴張。

蚩尤首先遇到的是炎帝部落。炎帝擅長內政,不擅長打仗,三下五除二,就被蚩尤打個落花流水,地盤被占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炎帝趕緊向黃帝求救。黃帝開始也不想去,但再一想,唇亡齒寒,兄弟要是被徹底滅了,不就輪到自己了嗎?

于是黃帝就組織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去支援炎帝,可沒想到九戰九敗,根本不是人家對手。不過,黃帝最終還是戰勝了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對戰爭的結果做了介紹: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魆。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魁,雨止,遂殺蚩尤。

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其上有一座高臺,叫共工之臺,因為這里居住著一位天女,所以就連射獵的人也不敢向北引弓。她穿著一襲青衣,名叫女題。此時,人世間正在發生一場慘烈的戰爭,主角是黃帝與出尤,在應龍與風伯、雨師斗法時,天地之間狂風暴雨。最后,黃帝請來天女魅助陣,于是風停雨驟,殺死了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