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岳陽市夏橋鎮一位姓李的媽媽,在醫院先后進行了兩次孕期血液性別檢測,結果顯示均為女嬰。然而,當女孩出生后,卻是個男孩。引發家庭糾紛!
大家來看看這位媽媽的經歷,身為網站編輯員,我們有責任為公眾提供客觀的報道和信息。
一、醫院認證的“不愁生錯”
1.患者就醫時間
李女士是在孕期順利的前提下,在2018年2月初到岳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生下了一個女孩。對于李女士這種已經有一個健康女兒的家庭而言,第二次懷孕是想要生一個男孩。因此,李女士在二次懷孕期間,《血液性別檢測書》上方標注為:“孕婦要求男胎”。
為了確保結果正確,李女士在2019年3月又進行了一次孕期血液性別檢測。檢查結果顯示為“XX”型,也就是女嬰。李女士沒有難過,因為她相信自己只是再次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兒。
2.領裝備
李女士的寶寶出生后,根據醫生的建議,李女士又重新進行了驗血,以便獲取用于寶寶“新生兒疾病”的公益政策補助。為了取得政策補助,醫院會給每個寶寶頒發“裝備”,裝備主要包括新生兒門病篩查卡、耳溫計、血糖試紙、胎便毒素篩查紙和新生兒聽力篩查證書。
3.“意外”性別
但是,李女士開心的心情很快被打擾,原因是她生下的寶寶的性別不是預期的女孩,而是一個男孩。
對于這個情況,李女士是非常震驚和難以接受的,她懷疑醫院可能存在重大的疏漏。
4.醫院合法
然而,在經過相關部門調查后,她得知醫院方面并沒有什么過錯,醫院進行性別判斷所采取的是血清學檢測方法。其過程是經過特定的分層離心、分離血清、使用試劑混合后反應5-10分鐘玫瑰紅色染色的現象判斷胎兒DNA的性別,這是目前的標準方法。而這種方法的準確率為99.99%。
根據上述分析,醫院并沒有過錯。只能認為患者出現了“意外”的孩子。
二、誰的責任?
那么,孩子的性別檢測結果出現準確率99.99%,“誤判”僅有0.01%的幾率,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疑似“醫療事故”的事件?
1.基因變異
據資料顯示,“科學家曾報道過1/1500個個體風險有性染色體異常(包括47,XXY等畸形)或性分化促進劑之影響(如多囊卵巢綜合癥)。在性染色體異常中,只有少數染色體分體的染色體,融合后形成合體染色體,從而導致性別異常。”
如此復雜的情況也許是患者出現孩子性別“誤判”的原因之一?
2.孕婦狀態
更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孕婦排卵期、受精時間、取樣時標本數量,以及可能的干擾因素(如自然多胎、促性腺激素、長期貼漢堡包等)導致了性別檢測的誤差。
此外,檢驗時間也是一種可能的影響因素。過早進行的性別鑒定可能會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
三、結語
此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從科學角度看,胎兒性別的判斷確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推測,并非絕對準確。
但是,在未來的日子里,更多的類似事件真相需要被發掘和揭露,以便更好地為更多準備要建立家庭的夫妻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