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為了盡早控制病情,各國政府積極推廣新冠疫苗接種。然而,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的報道也日漸增多,使得不少人對疫苗的安全性產生了疑慮。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截至2021年7月11日,全球已有超過32億人接種了新冠疫苗。其中,輝瑞、莫德納和強生疫苗被廣泛使用。那么,針對新冠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我們該怎么看待和應對呢?本文將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一、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疫苗接種后,會有一些正常的反應,例如局部疼痛、輕微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疲勞等。這是機體免疫系統對疫苗制劑在體內誘導免疫反應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過,新冠疫苗的不良反應也是存在的。根據WHO對新冠疫苗安全性的監測,疫苗接種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輕度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熱、頭痛、倦怠、惡心等。另一類是較少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血栓、出血、心肌炎、腦炎等嚴重反應。
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數據,收集到的不良反應包括了近73種,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頭痛、惡心、肌肉酸痛等。一些較為罕見的不良反應,例如面部癱瘓、震顫、心肌炎、視力障礙等,也有報道。
二、對于不良反應的應對
雖然新冠疫苗的不良反應是存在的,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多個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世衛組織、美國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獨立專家組織對新冠疫苗進行了嚴格評估,認為其在預防重癥和死亡方面具備良好的保護效果。
但在接種新冠疫苗之前,公眾需要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評估,是否存在禁忌證。例如,孕婦、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及在短時間內接受其他疫苗等人群,應慎重考慮是否接種。
對于接種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應盡早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如果出現嚴重反應,應立即前往就近的醫院急診科。
三、關于新冠疫苗的后續觀察
盡管已經有數億人接種了新冠疫苗,但其安全性和長期效果還需要在接下來的時間中進行觀察。
疫苗接種后的藥物監測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要對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和記錄,還需要對接種的群體進行隨訪觀察,以及分析接種后的接觸傳染的情況。
當前,世衛組織等機構也在積極開展全球性的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公眾也可以通過向相關醫療機構反饋自己接種后的不良反應情況,來幫助完善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評估。
四、結語
總體而言,新冠疫苗的廣泛使用是非常有利于控制新冠疫情的發展。雖然其接種后可能出現不良反應,但這并不代表其安全性存在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不良反應,盡量避免接種禁忌人群,同時積極監測其后續效果,以便及時調整接種方案和對不良反應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