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同行相輕”,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榮幸的事莫過于被自己的同行認可為世界最佳吧?《醇鑒》(Decanter)采訪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133 位釀酒師,讓他們每人選出 3 位自己最欣賞的釀酒師。選擇的對象可以是來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釀酒師或釀酒顧問,前提是必須釀出至少 10 個年份,而且現在還在釀酒。
下面就來看看,被提名最多的是哪幾位釀酒大師吧!
一、全球 5 大最佳釀酒師
注:按英文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1、阿爾伯特·安東尼尼——南美葡萄酒的引路人
2010 年,就如同安東尼尼(Alberto Antonini)的每一份咨詢工作一樣,他收到了來自亞美尼亞的葉海格納佐爾(Yeghegnadzor)的一家酒莊的委托。他們第一次會面時,莊主告訴安東尼尼,他想要釀造一款“現代風格”的葡萄酒,安東尼尼回答說:“葉海格納佐爾在 6,000 年前釀的每一款酒都是用本地葡萄品種,在傳統的兩耳細頸罐中發酵的,其實這就是你需要的“現代風格”的葡萄酒。”
他說這話時神情近乎帶著禪意,“未來的葡萄酒終將回歸過去”。這個觀點在 30 年的釀酒生涯中不斷啟發著他,回歸簡單,才能最好地詮釋葡萄酒的產地。
安東尼尼是意大利人,1985 年,在佛羅倫薩完成葡萄栽培與釀造的課程后他找了一份做助理釀酒師的工作。后來他在托斯卡納(Tuscany)的道爾恰酒莊(Col d’Orcia)和安東尼世家酒莊(Marchesi Antinori)等著名酒莊擔任技術主管。1997 年,安東尼尼轉做釀酒顧問,從那時起他的影響力才開始顯露出來。
安東尼尼的很多客戶都在意大利,他本人也在托斯卡納擁有自己的酒莊——波西童多酒莊(Poggiotondo),但是他影響力最大的地方還得說是南美洲。
1995 年,安東尼尼首次來到阿根廷,來年就跟志同道合的釀酒師阿提利奧·帕格利(Attilio Pagli)和安東尼奧·莫斯卡奇(Antonio Morescalchi)一起建立了蟻丘酒莊(Altos Las Hormigas)。
那時梅洛(Merlot)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是阿根廷的明星品種,安東尼尼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將目光投向了馬爾貝克(Malbec)。后來蟻丘酒莊做得非常成功,在美國等市場也炙手可熱,成為了其他阿根廷酒莊的標桿。那時阿根廷馬爾貝克的主流風格是又熟又甜的類型,很難從酒中感受到產地的特征,然而,蟻丘的葡萄酒并不在此列。
后來安東尼尼意識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推產地,而非推品種。他說:“波爾多定式用它那一套標準化的品種和風格把世界上其他產區都殖民化了,我們要忘記這種定式。”在他的努力下,蟻丘酒莊成為了阿根廷轉型馬爾貝克的領跑者,引領著減少使用橡木桶、拒絕過熟、展現產地而非品種的種種潮流。
在智利,安東尼尼的地位同樣舉足輕重,他給干露酒莊(Concha y Toro)、嘉斯山酒莊(Montgras)、萊達酒莊(Vina?Leyda)、埃德華茲酒莊(Luis Felipe Edwards)等知名酒莊都做過釀酒顧問。因為他的釀酒風格毫不浮夸,所以外人并不能十分清晰地看到他的影響力,但是毫無疑問,他的存在引領了智利最優秀的一批釀酒師,他的觀點改變了智利、阿根廷甚至整個南美洲的葡萄酒行業。
同行評價
干露酒莊(Concha y Toro)的馬瑟羅巴巴(Marcelo Papa):
我和阿爾伯特一起工作了 15 年,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偉大的釀酒師,他的知識、專業都無與倫比。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真實質量的尊重。
2、奧貝爾·德維蘭——康帝掌門人
奧貝爾·德維蘭(Aubert de Villaine),大名鼎鼎的羅曼尼·康帝集團(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掌門人,一直以來他謙遜的品質都為人稱道,他總是說,自己只不過是這座宏偉建筑的看管者罷了。此外,他還是圣·維望修道院保護協會主席、勃艮第葡萄品種多樣性保護協會副主席。
但是,不管把奧貝爾·德·維蘭定義成圣人還是看門人,都是低估他了。
奧貝爾·德維蘭出生于 1939 年,最初是一名葡萄酒記者,幾年后才決定回到勃艮第接手羅曼尼·康帝。他對康帝的管理工作于 1974 年正式開始,彼時勃艮第處于二戰后的恢復時期,百廢待興,很多酒莊都開始追求產量而忽略了品質,但德維蘭的意識非常長遠,他知道一定要把品質放在首位。
那時采用化肥和化學殺菌劑還是葡萄園的主流做法,德維蘭的再一次高瞻遠矚,最終讓整個康帝都實行了生物動力法種植。
眾所周知 201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勃艮第的地塊(Climat)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促成者正是奧貝爾·德維蘭。他說過申遺的 2 個原因,一方面,獨特的風土是勃艮第的寶貴財富,申遺成功可以進一步向世界展現這份財富的風采;另一方面,申遺也能讓勃艮第人意識到他們擁有的財富是多么珍貴、多度獨特,讓他們更加好好保護這片土地。申遺項目與 2006 年開始,經歷了近 10 年才成功,十年如一日,奧貝爾·德維蘭始終沒有放棄。
雖然大部分精力都給了羅曼尼·康帝,但德維蘭和妻子在夏隆內丘(Cote Chalonnaise)的布哲宏(Bouzeron)村也擁有自己的德維蘭家族酒莊(A & P de Villaine),種植著一個特殊的品種——阿里高特(Aligote),并在這里創立了全世界唯一的阿里高特品種保護園。
同行評價
黛倫堡酒莊(d'Arenberg)的切斯特·奧斯本(Chester Osborn):
為什么我投給奧貝爾·德維蘭?首先,因為他做到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其次,多年來我一直品嘗他的作品,都是結構完美的葡萄酒,典型的勃艮第風格,層次分明,深刻地表達了葡萄酒的土壤與地質。
3、保羅?德拉普——仙粉黛之王
自 1969 年以來,保羅?德拉普(Paul Draper)一直擔任山脊酒莊(Ridge Vineyards)的首席釀酒師,被譽為加州的“仙粉黛之王”。
保羅?德拉普畢業于斯坦福大學,之后又輾轉在意大利、智利呆過幾年,后來才加入山脊酒莊,那時他并非科班出身的釀酒師,但是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加州葡萄酒的里程碑式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 1971 年份麗山(Monte Bello)混釀曾在著名的巴黎審判中獲得第 5 名,一鳴驚人,更是因為他在復興加州仙粉黛(Zinfandel)的過程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德拉普釀酒理念的特點在于注重傳統的釀酒方法,堅持可持續農業發展觀以及強調風土特點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德拉普說,他將糾正大家對仙粉黛葡萄的錯誤看法。他認為仙粉黛不是一種簡單、果味濃厚的葡萄。相反,仙粉黛也可以釀制出風味復雜、成熟度和酒精含量恰到好處的葡萄酒。
同行評價
愛思谷酒莊(Esk Valley Estate)首席釀酒師戈登·羅素(Gordon Russell):
每當我在自己的釀酒事業中去追求什么時,我都會發現那都是保羅?德拉普一直以來在貫徹的。比如,他對每一塊土地都有種知己般的了解與尊重,他從不迎合潮流,但我很高興看到經典的山脊葡萄酒再一次成為了潮流。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酒莊開始釀造優雅的、表達土地而非表達釀酒廠的葡萄酒。
4、米歇爾·羅蘭——飛行釀酒師
寫到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小編都有種已經不需要再介紹的感覺,全世界很少有像米歇爾·羅蘭這樣即使在不是葡萄酒專家的人群中也家喻戶曉的名字。
米歇爾·羅蘭 1947 年出生于波爾多右岸波美侯(Pomerol)產區的的一個酒農家庭,長大后進入白拉圖堡(Chateau La Tour Blanche)釀酒學校和在波爾多釀酒研究所學習。在隨后近四十年的釀酒和顧問生涯中,伴隨著葡萄酒行業和釀酒理念的巨大變化,羅蘭也深刻地影響了葡萄酒世界。
回望上世紀末的釀酒技術,人們很少會想到控制發酵溫度,進行疏果,或者保證漿果的成熟度,釀酒更多的是一種靠天吃飯的手藝。在今天,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這些操作已經是釀酒工藝最基本的要素。當然,這些工藝并不是由羅蘭首創,而要歸功于多個釀酒大師。但是羅蘭作為最知名的飛行釀酒師,在全球各地葡萄酒莊對這些理念的踐行,毫無疑問地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雖然羅蘭給人的印象,“飛行釀酒師”和“全球化”這兩個標簽非常明顯,但其實他有很多先進的釀酒理念,放在今天看,都十分具有前瞻性。比如他強調要控制成熟度,但同樣強調果實的質量才是第一位的,并且要選擇適宜的葡萄品種,栽培在適宜的風土,才能結出最好的果實。最好的例子,比如馬爾貝克(Malbec) 和佳美娜(Carmenere)這兩個波爾多的陪跑小麻雀,在阿根廷和智利一下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同行評價
佛澤爾酒莊(Chateau de Fieuzal)的史蒂芬·加瑞埃(Stephen Carrier):
米歇爾·羅蘭的影響力在波爾多乃至全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羅蘭不僅是個杰出的釀酒師,也是葡萄栽培大師。
蒙特斯酒莊(Montes Wines)的奧雷利奧?蒙特斯(Aurelio Montes):
我在智利跟他一起工作了 5 年,米歇爾·羅蘭帶給我了一些釀酒的全新視角。而且他擁有許多別的釀酒師就是做不到的技術,如果要我選一個我覺得他最厲害的地方,那應該是他的混釀技術。
5、克里斯托弗·盧米——精益求精的勃艮第人
克里斯托弗·盧米(Christophe Roumier)是勃艮第著名的盧米酒莊(Domaine G.Roumier)的莊主兼釀酒師,現在與他的父親讓-馬利·盧米(Jean-Marie Roumier)一起管理酒莊。
克里斯托弗·盧米釀出的葡萄酒,無論是勃艮第大區級,還是特級園,都有一種纖細靈巧而又純凈的風格。他的酒有時年輕時喝起來口感非常緊,但這恰恰說明了陳年能力很強。
盧米不僅從他的父親和祖父身上學習釀酒,還向很多優秀釀酒師學習,比如亨利·賈伊(Henri Jayer)、雅克·西塞斯(Jacques Seysses)等等。他不僅從他們的釀酒技術中,也從他們的釀酒哲學中尋找靈感,釀出最值得陳年的勃艮第。
同行評價
漢密爾頓酒莊(Hamilton Russell)的安東尼·漢密爾頓·羅素(Anthony
Hamilton Russell):
在一個已經擁有如此多優質地塊的產區,克里斯托弗·盧米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能把已經非常杰出的風土以人力提高到什么程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種思慮周詳又毫不間斷的對品質的追逐,他就是奉獻的縮影。
二、其余優秀釀酒師
包括剛剛介紹的 5 大釀酒師在內,本次榜單共評出了獲提名較多的 30 位優秀釀酒師,我們在這里詳細介紹一下除 5 大釀酒師外最有影響力、最知名的 7 位釀酒師。
注:排名不分先后。
6、埃里克·博賽諾——波爾多最有影響力的釀酒顧問
埃里克·博賽諾(Eric Boissenot)曾與米歇爾·羅蘭、保羅·霍布斯(Paul Hobbs)以及斯蒂芬·德農古(Steven Derenoncourt)等人一起被評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釀酒顧問。
他是一個低調謙遜的釀酒顧問,大家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一定很熟悉經過他手的一些酒莊: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Chateau Latour)、瑪歌(Chateau Margaux)、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沒錯,大名鼎鼎的 5 的一級莊中有 4 個都請過他做釀酒顧問。
埃里克·博賽諾的父親雅克·博賽諾(Jacques Boissenot)也是一位著名的釀酒顧問,是“現代釀酒之父”埃米爾·佩諾(Emile Peynaud)的得意門生,兩人一起工作了多年。埃里克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釀酒,從波爾多大學的釀酒專業畢業以后,他便開啟了自己的釀酒顧問生涯。父子兩人非常低調,但是影響力卻遍布全世界,經手的酒莊多達 200 余家,梅多克有 2/3 的 1855 列級莊都是他們的客戶。
同行評價
滴金酒莊(Chateau d’Yquem)的桑德麗娜·加貝(Sandrine Garbay):
埃里克是我所知的技術最高超、最有天賦的釀酒師,他在提高葡萄酒質量的同時也很尊重酒莊本身的精神理念。
7、斯蒂芬·德農古——自學成才的釀酒大師
斯蒂芬·德農古(Stephane Derenoncourt)是法國最好的釀酒師與最敏銳的種植顧問之一,被稱作是下一個米歇爾·羅蘭。
其實這位釀酒大師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的。他偶然接到葡萄釀造的工作,在之后的 10 年中輾轉于波爾多右岸,在許多個酒莊工作過。
波爾多右岸的柏菲瑪凱酒莊(Chateau Pavie Macquin)和拉夢多酒莊(La Mondotte)等本身平平無奇,但是經過斯蒂芬·德農古之手后,釀出了品質優異、備受推崇的葡萄酒,后來都榮登圣埃美隆一級B等列級酒莊(Premier Grand Cru Classe B)的寶座。
在波爾多右岸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后,斯蒂芬·德農古成為了一名環球釀酒顧問,并成立的自己的顧問公司。斯蒂芬·德農古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千金難求的稀有好酒,盡管他個人并不十分推崇葡萄酒評分,但他釀出的酒在酒評家評分方面卻非常能打,連羅伯特·帕克(Rober Parker)滿分都經常獲得。
同行評價
拉博絲特酒莊(Casa Lapostolle)的安德烈亞·萊昂(Andrea Leon):
我在圣埃美隆和斯蒂芬共事過,我非常欣賞他對風土的尊重以及他那種敏銳的直覺,從他身上我學到了,要時刻與你的葡萄酒在一起,不停息地勞作。
8、保羅·霍布斯——葡萄酒界的史蒂夫·喬布斯
保羅·霍布斯(Paul Hobbs),被稱作葡萄酒界的史蒂夫·喬布斯,大名鼎鼎的美國膜拜酒王作品一號(Opus One)便是他的杰作。
但是縱觀保羅·霍布斯的整個釀酒生涯,作品一號雖然現在很有名,對他來說卻也不算多高的成就。后來他在南北美和歐洲多地擔任釀酒顧問,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后,他的個性以及對風土理念近乎苛刻的要求也開始展現了。他被稱為葡萄酒界的喬布斯也正因如此,堅定、固執、苛刻,從不妥協,一定要將自己的想法貫徹到底。
1991 年保羅·霍布斯在納帕谷(Napa Valley)建立了自己的同名酒莊(Paul Hobbs),后來又在其他國家先后建立酒莊,包括阿根廷酒王科沃斯酒莊(Vina Cobos)。
保羅·霍布斯在早年也曾走過迎合市場的道路,喜歡釀非常成熟、高酒精度、重度過桶的葡萄酒,這樣的酒的確受到消費者喜愛,并且很容易獲得帕克高分。但后來他自己否定了這樣的做法,開始釀造更加纖細、更體現風土的葡萄酒,現在他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風土的信徒”了。
同行評價
嘉斯山酒莊(MontGras)的圣地亞哥·瑪戈茲尼(Santiago Margozzini):
以前我以為葡萄果實是無所謂的,可以用釀酒技術把葡萄酒做成任何樣子。但是他在為我們酒莊釀酒的 10 年間教會了我,重要的是果實,以及采摘的時機,在那之后,釀酒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別搞砸了。
9、多米尼克·拉芳——完美主義干白大師
多米尼克·拉芳(Dominique Lafon)是勃艮第頂級白葡萄酒生產商拉芳酒莊(Domaine des Comtes Lafon)的莊主,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好的干白釀酒師之一。
拉芳總是皺著眉頭,顯得不近人情,但其實這是他的完美主義在作祟,他總是為葡萄酒還沒有達到他的期望而煩惱。拉芳真是個很有意思的釀酒師,他把自家葡萄園全部改成了生物動力法種植,但是一開始居然不想承認,因為怕被別人說他“趕時髦”……
從某種意義上說,拉芳是個“強迫癥”和“完美主義者”,他的酒莊已經很知名,完全有能力雇傭更多的員工來給他照料葡萄園,但是他偏偏要事無巨細地親自動手,任何一點小事交給別人都不太放心。不過,也正是這種追求完美的態度,才能釀造出如此頂級的葡萄酒吧。
同行評價
魏特曼酒莊(Weingut Wittmann)的菲利普·魏特曼(Philipp Wittmann):
我最欽佩多米尼克的地方是他總能表達出他的酒來自哪里,他的酒總是優雅而純凈,帶有強烈的風土影響,優雅和深度相結合,是最特別的地方。
10、保羅·龐塔利爾——少年成才的瑪歌首席釀酒師
保羅·龐塔利爾(Paul Pontallier)曾是瑪歌酒莊的首席釀酒師兼總經理,很遺憾他 2016 年因癌癥逝世,享年 59 歲。
和很多半路出家的知名釀酒師不同,保羅·龐塔利爾是正經的“學院派”。1956 年他出生在波爾多一個歷史悠久的葡萄酒世家,先后在巴黎和蒙彼利埃等地學習農學和葡萄栽培技藝,1978 年回到波爾多攻讀博士學位,憑借論文《關于橡木桶陳釀紅酒》,在 1981 年正式成為了一位酒類研究博士。
1983 年,瑪歌酒莊莊主科琳·門澤羅(Corinne Mentzelopoulo)親自雇傭了龐塔利爾,那時的他才 27 歲,剛畢業兩年。1990 年,他加入瑪歌后的導師菲利普·巴雷(Philippe Barre)退休,龐塔利爾接任瑪歌總經理之位。
瑪歌酒莊在上世紀 70 年代表現一直不太好,但是龐塔利爾加入后,瑪歌立刻釀出了舉世震驚的佳釀。另外,他也是個不懼改變的人,比如把瑪歌白亭(Pavillon Blanc)連年飆升的酒精度拉回了正軌。
同行評價
伊拉蘇酒莊(Vina Errazuriz)的弗朗西斯科?拜庭(Francisco Baettig):
我投給保羅一票,因為他的天賦與奉獻。他在瑪歌工作了 32 年,一直保持并改善著瑪歌精巧優雅的風格。
11、赫爾穆特?杜荷夫——從不隨波逐流的雷司令大師
赫爾穆特?杜荷夫(Helmut Donnhoff)是著名的雷司令大師,現在經營著德國著名的杜荷夫酒莊(Weingut Donnhoff)。
這家酒莊世世代代由杜荷夫家族經營,到現在已經有 260 年的歷史了,杜荷夫一直堅持傳統的釀酒方式,比如在拒絕螺旋蓋這件事上絲毫不妥協。他所釀出的就就跟他的人一樣:謙遜而內斂。
和其他很多偉大的釀酒師一樣,杜荷夫也堅持應該讓風土通過葡萄酒表達出來,釀酒師只是個中介罷了。經他手的葡萄酒風格不強勁,但是非常優雅,每一款酒都有屬于自己的最佳成熟度。
同行評價
格羅斯酒莊(Grosset Wines)的杰弗里?格羅斯(Jeffrey Grosset):
很少有釀酒師具有他這樣的知識、智慧和創造性,他從不盲目追逐流行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