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錯誤的教育方法是將孩子養成仇人的根源,過度保護式的溺愛、以愛之名實施情感勒索、對孩子譏諷、蔑視和貶低的語言暴力等都是錯誤的教育方法,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若不注意教育方法,就會在無形中親手將孩子推到了對立面。他們雖然以愛為名,卻將孩子越推越遠,直至與他們勢同水火。所以,在教育的途中方法很重要。
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 《親愛的安德烈》等 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北京一家機構,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你對父母的態度”一項里,有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喜歡父母。一半多的孩子,用極度反感或痛恨來形容跟父母的關系,看到這樣的結論,作為媽媽的我心里實在也很難受。
父母用生命去愛的孩子,怎么就成了仇人呢?
沒有平白無故地愛,也沒有無緣無故地恨。孩子對父母的反感或痛恨,是從哪里來的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個實際案例。
父母愛孩子,孩子恨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已經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愛,但是孩子卻不能理解,反而恨父母。這主要可能是由于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家明的故事或許能讓很多父母得到共識。
父母喜歡強加想法給我
家明15歲,因為輟學沉迷游戲,對父母態度極端等問題,被送到訓練營。訓練營老師去接家明的時候,他像個暴怒的小獅子,對著老師們又吼又叫。
在訓練營,跟小獅子一樣兇猛的家明,接受采訪的時候哭到不能自已。
家明說,他喜歡小貓小狗,他想養,爸媽不讓,他一買回來,他們就丟掉了。
“什么都要聽他們的,我有時候說都沒說完,他們就直接拒絕。”
“他們永遠都覺得我不行。”
“我能不暴躁嗎?我一想起來就生氣。”
“我小時候買過很多東西,我一買回來他們就給丟了。”
提起父母,家明的眼淚停不下來。正如訓練營的老師去接他時,躲在房間外邊媽媽的眼淚一樣。家明的父母,肯定是愛他的。因為愛,才會在他身上花很多心思,替他的未來擔憂。
可父母的愛,換來的是家明的眼淚和對父母滿滿的敵意。
奶奶10元賣掉我的狗
我又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小視頻。
一個女孩,從奶奶手里搶過10塊錢,扔給電動車旁邊的狗販子,她沖到籠子旁邊,想把籠子里的小狗抱出來。
女孩的行為被奶奶制止了,奶奶撿起女孩扔在電車上的10塊錢,拉扯住掙扎痛哭的孩子。
原來,女孩養了2年的小狗,被奶奶用10塊錢賣給狗販子了。
看著痛哭的女孩,連狗販子都說“要不算了吧”,奶奶不為所動,揮手示意狗販子趕緊走。
回天乏力的女孩,坐在地上崩潰大哭。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女孩的絕望,但在奶奶眼里,孩子的反應不過就是小孩子的大驚小怪,哭哭就好了。
養了兩年的小狗,在奶奶眼里就值10塊錢。評論區里有人說,如果是我,我會恨她一輩子。
不管是家明的父母,還是小女孩的奶奶,他們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小寵物和小心思。
親人悄悄把我養的雞殺了
記得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從校門口買了兩只毛茸茸的小雞。大家都知道那種小雞養不大,幾乎都幾天就死掉了。
可我偏偏不信邪,超級用心地照料,居然把其中一只在陽臺上養大了,看著他一步步長成了一只帥氣的小公雞。
說實話,城市里真的不適合養雞,尤其是每天天不亮就打鳴的那種。姥姥姥爺不堪鄰居們的抗議,在我上學的時候把雞殺了。
雖然心里早有預感,但當我回到家,看到一鍋燉雞,垃圾桶里全是雞毛,心都碎了。那天的晚飯,我現在都記得,眼淚一滴滴掉在米飯上,不管平時多愛吃雞腿,那天我也絕對不肯碰一下。
我經常提醒自己,對待孩子,別忘了自己小時候的心境和際遇。
在大人眼里,孩子養的小貓小狗不過是個玩意兒,扔掉賣掉都沒什么大不了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怎么能為這些小事耽誤寶貴的時間?
好好學習才是正道,這已經是父母們用親身經歷驗證過的真理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都是為你好,你竟然還不領情?
對孩子來說,他看到的只有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被傷害。久而久之,對父母的怨恨就一點點累積,成了極度反感和痛恨。
小時候的仇,成年后的疏遠
相比于父母,孩子是弱小的,他們反抗父母的方式,就是像家明一樣,你重視學習,我偏不學習。用自己的未來作為賭氣的工具,結果兩敗俱傷!
還有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逆來順受聽父母安排,待他們成年后,不自覺地用父母難以接受的方式反抗。
在電視劇《女心理師》里,蔣靜就是個成年后開始反抗父母的例子。
蔣靜-提線木偶
蔣靜總是不受控制地暴飲暴食,事后又用接近自殘的方式催吐,整個人瘦得不成樣子。
蔣靜的媽媽是個女強人,多年前因為婚姻出了問題,她一個人帶大蔣靜。她想用女兒的優秀證明,女人靠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
童年時期的蔣靜,每天穿著媽媽喜歡的端莊的服裝,在媽媽的督促下彈鋼琴,參加各種比賽贏得榮譽。
媽媽也一廂情愿地以為,蔣靜喜歡她安排的這一切。成年后的蔣靜說,我就是媽媽的提線木偶。
蔣靜不喜歡媽媽操控的這一切,她喜歡打架子鼓,喜歡穿短褲;她討厭鋼琴,討厭到聽到拉三(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就想吐。
媽媽還想像小時候一樣操控成年后的她,可媽媽操控不動了,蔣靜用自殘的方式反抗,甚至還給心理師發了一封遺書,想要用死來抗爭。
最后跟媽媽的一場大吵,讓母女倆都痛哭不已,媽媽留下了悔恨的眼淚,蔣靜的抗爭似乎取得了勝利。
電視劇需要戲劇沖突,可現實中,蔣靜們或許會用溫和些的方式反抗,媽媽們也很難意識到自己犯過的錯誤。
他們甚至還會埋怨孩子,怎么越長大,跟父母的關系越疏遠?殊不知,這份疏遠,已經是孩子能做出的最溫和的反饋了。
堂哥-當眾一耳光
堂哥是湖北老家二伯的孩子,比我大一歲,小時候特別喜歡吃雞蛋,我叫他”雞蛋哥哥“。
堂哥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被二伯寄予厚望。但他初二的時候,因為一件小事老師找了家長,二伯二話沒說,在教室里就打了堂哥一個耳光。
初二的堂哥,已經14歲了,正是青春懵懂的年齡,沒準都有心儀的女孩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挨了一耳光,臉上的疼可以慢慢散去,心里的傷卻很難痊愈了。
堂哥初二就退學了,一直在家打游戲,有工作也不去,就這么一路啃老,直到現在。
每次提起堂哥,全家人都覺得惋惜,覺得堂哥太扛不住事兒,一個耳光就被打垮了。
可我心里清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二伯一向喜歡“替人做主“,小時候去二伯家都能感受到被支配的恐懼,更何況朝夕相處的堂哥了。
這世界上沒有莫名奇妙的疏遠,只有無法察覺到傷害。
尊重具有化解“恨”的魔力
閨蜜跟我說,現在養個孩子真是如履薄冰如芒刺背如鯁在喉,不知道哪個地方沒在意就踩雷了。我是覺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用心是對的,但也沒必要像林黛玉似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嫌父母什么都要管,總是指責自己的家明;被媽媽當提線木偶養大的蔣靜;被爸爸大庭廣眾下甩一個耳光的堂哥,他們對父母的怨,他們對父母的”恨“,大多是來自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沒有得到最起碼的尊重。
李柳南的故事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得到尊重的孩子,才能獲得化解”恨“的魔力。
之前有寫過韓國”教育家“李柳南的故事。
她曾經是受家長推崇的優秀老師,優秀家長。她帶的班成績優秀,一雙兒女也優秀到令人羨慕。
可突然有一天,高三的兒子輟學了,緊接著高二的女兒也輟學了,兩個人天天在家里玩游戲。曾經的李柳南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狼狽。
在李柳南寫的《媽媽的悔過書》里,她回憶了自己做媽媽的失敗歷程。她曾經把兒女當成炫耀的工具,為了好成績不顧孩子的意愿。
也或者說,她犯了一個全天下媽媽都可能犯的錯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并采取她認為最高效的方式”統治“孩子。
事已至此,悔過沒有任何用處,李柳南開始學習,想辦法讓兒女的生活步入正軌。她學的是“教練式輔導”,個人覺得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尊重孩子。
李柳南問女兒,以后想做什么,女兒說想學烘焙。這顯然不符合李柳南設定的讀大學的目標,但她還是尊重女兒的意愿,給她找了一所烘焙學校。
女兒走出家門學烘焙,雖然不是很”光彩“,至少從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來了。李柳南給了女兒最大的支持,她把女兒做的蛋糕跟鄰居們分享,女兒學得更帶勁兒了。
女兒考上了烘焙大學,但入學2個月后,女兒不想讀了,想讀心理學。
李柳南看到了尊重女兒得到的積極反饋,決定繼續支持女兒。就這樣,女兒克服了重重困難,成了美國一所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
雖然沒有成功到光芒萬丈,但最起碼她還好好活著,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幫助的人。
女兒跟媽媽說,她之前想過自殺,就是為了報復。但媽媽改變了,她就沒有死的理由了。所以,她才想學心理學,去幫助那些跟她一樣青春期痛苦的孩子,幫他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李柳南用尊重喚回了迷失的女兒,也幫兒子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重新找回了消失不見的親子關系。
曾經恨她入骨,想起她就渾身難受的孩子們,也終于開始愛媽媽,為有這樣的媽媽感到驕傲。
被尊重的孩子,擁有化解恨的魔力,也就有了活出自己的勇氣!
個人總結
最后,還是想提一點,身為父母為孩子計深遠是有必要的,但孩子自己才是主角。我們只能給他愛,卻不能控制他的思想,給孩子想要的尊重,他才能回饋你想要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