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良心醫生不建議隨便拔智齒!拔牙僅適用于3大人群

5424

良心醫生的行醫初衷是能真正的解決患者的疾病與不適,如果患者智齒位置比較證正,并且沒有出現齟壞、發炎等癥狀良心醫生是不建議拔智齒的。并且,拔智齒的費用比較貴,如果智齒對正常生活沒有影響拔除智齒也是浪費錢。另外,拔除智齒還會產生一些后遺癥,如暈厥、牙根折斷、軟組織損傷、骨組織損傷、神經損傷等,所以如果患者的智齒正常萌出,不需要盲目拔除,只要日常注意口腔護理就能保障口腔健康。

醫生不建議拔智齒原因

智齒一般在人的生理、心理發育接近成熟的時候開始萌出,因此有被稱為智慧齒。智齒具有研磨食物的功能,讓胃部更好的吸收食物營養,所以一般是不需要拔智齒的。以下是醫生不建議拔智齒的原因:

價格

拔智齒手術的費用,和智齒的阻生程度以及手術復雜程度有關,并且不同醫院等級,不同職稱醫生也會影響拔智齒的手術費用。智齒已經萌出,并且位置比較正,拔除過程中不會影響牙齒下的血管和神經,那么智齒拔出的價格在300元左右。

如果智齒沒有萌出,且位置不正,手術費用至少需要千元左右,部分患者可能還要住院治療,費用更高。總的來說,拔除智齒的費用不便宜,所以如果智齒不影響正常生活,醫生是不建議拔除智齒的。

后遺癥

智齒萌出位置不正,或是位于牙槽內沒有萌出都會導致牙齦腫痛、發炎紅腫等,影響正常飲食,所以這種情況下是要拔除智齒的。但是如果智齒不影響正常生活,盲目拔除智齒可能會導致以下后遺癥:

  1. 1.暈厥:拔智齒過程中如果患者過于緊張,在拔智齒過程中患者可能會暈厥;
  2. 2.牙根折斷:拔智齒的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牙根斷裂,取斷根時有可能引起斷根移位;
  3. 3.軟組織損傷:智齒生于牙齦最里側,拔除過程中會損傷包括牙齦和鄰近軟組織;
  4. 4.骨組織損傷:智齒生長在頜骨內,如果拔除過程中用力過大,會導致牙槽突損傷、下頜骨骨折、引起顳下頜關節的損傷;
  5. 5.神經損傷:智齒牙根距離牙槽神經較近,用力過大或是操作不當,患者半邊嘴唇和下頜牙齒麻木。
以上就是拔智齒可能會產生的后遺癥,如果智齒在萌出過程中沒有出現口腔問題,不要盲目拔除智齒。另外,部分愛美人群覺得拔除智齒臉會變小,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并不科學,大家要理性看待。

拔智齒的好處和壞處

拔除智齒的好處主要是可以避免鄰牙發生齲壞,因為阻生智齒拔除后食物不容易堆積,細菌滋生就會減少,因此牙齒也不容易發生齟壞。并且,智齒拔除后可以避免牙列擁擠,降低了牙齒反復發炎的風險。

當然,拔智齒并非全然都是益處,拔智齒雖然可以解除牙列擁擠,但是也有可能使牙齒會出現較大的縫隙,導致牙齒不齊,影響牙齒美觀。除外,如果拔除的是垂直生長的正常智齒,拔除以后可能會影響正常咬合。

必須拔的智齒有哪些

正常情況下,位置比較正,能正常萌出或已經正常萌出者,不嵌塞食物,牙齦無紅腫、發炎癥狀,牙齒沒有齟壞,不影響正常咬合的智齒是不用拔除的。與之相反的是,這幾種智齒必須拔除:

  1. 1.智齒表面已經齲壞,牙髓暴露,刷牙是無法清潔干凈的,為避免感染必須拔除;
  2. 2.智齒生長位置不正,生長空間不足,頂著前牙的頸部或者前牙的根部,導致牙列錯位畸形必須拔除;
  3. 3.智齒頰舌向生長,且沒有沒有對咬牙,不僅影響口腔黏膜完整性,還會在口腔咀嚼過程中發生不適,這樣的智齒必須拔除。
以上就是必須拔除的幾種智齒,如果患者出現這三種情況,需要及時到專業醫院的口腔科就診。正規、專業的牙科機構技術設備先進,并且醫師經驗豐富,操作熟練,消毒規范能降低后遺癥發生的風險。

家庭實用就醫指南

除了不要輕易做hpv和tct檢查以外,還有一些家庭就醫指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對病情有一定的幫助,還能幫忙省下冤枉錢,以下就是整理的一些實用就醫指南,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1. 1.不要輕易做hpv和tct檢查
  2. 2.去醫院看病千萬不要說謝謝
  3. 3.為什么么不建議周末去醫院
  4. 4.不要輕易做輸卵管造影
  5. 5.千萬不要隨便去除牙神經
  6. 6.醫生不建議清理牙結石
  7. 7.良心醫生不建議拔智齒
  8. 8.智齒橫向千萬不要拔
  9. 9.我很后悔拔了4顆智齒
  10. 10.為什么醫生不建議用吸管杯
  11. 11.為什么不建議20多歲檢查hpv
  12. 12.長痘千萬別看皮膚科
  13. 13.兒童不建議做斜視手術
  14. 14.輕微齲齒補完牙后悔死
  15. 15.戴牙套后悔一輩子
  16. 16.后悔把爛牙根拔了
  17. 17.洗牙后悔一輩子
  18. 18.后悔給4歲兒童大牙補牙
  19. 19.拔牙后千萬不要嗜睡
  20. 20.牙齒有小洞千萬別補
以上家庭實用指南僅供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行選擇對應的部分進行參考。當然,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實際情況不一樣,所以身體有不適除了參考家庭實用就醫指南,還需要及時就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