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13日,地理愛好者華萊士·萊恩、弗吉尼亞·馬克西和邁克·邁克希爾在美國加州的荒山野嶺中徒步。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歐文斯湖老湖床附近的科索山脈。在那里,他們將采集晶洞玉石和珍稀礦物的標本,為他們在奧蘭察市的禮品店補貨。那天的運氣不錯,他們很快就弄到了一些標本,然后高興地返回了。
第二天,邁克開始切割一塊石頭——他真心期待里面能有個漂亮的晶洞。但讓他意外的是,石頭被截開的斷面中呈現出一塊完美的圓形——在這塊石頭里,竟然藏著一個怪東西。
這玩意兒很像瓷器,瓷筒中心是一個直徑2mm的金屬軸。整個物體的表面非常粗糙,像是覆蓋著一層石殼。邁克在這層石殼中發現了兩個非磁性的金屬物,似乎是一個釘子和一個銅環。
邁克繼續研究這個物體,而接下來的發現就更有意思了。此物的內層是六角形的,仿佛是那個瓷筒的外殼,瓷筒外還有一層爛掉的銅。看著眼前似曾相識的物體,邁克有點懵:“難道我在石頭里發現了一個火花塞?”
接下來,哥仨決定找專家。他們咨詢了一位匿名的地質學家,經專家檢測,該物體石殼的莫氏硬度為3級,殼中竟然還嵌有貝類化石。地質學家于是斷定:貝殼化石與石頭形成目前的外殼形態,至少需要50萬年的時間!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人造痕跡明顯的“火花塞”,是如何鉆進一塊有50萬年歷史的石頭里的呢? 為啥這塊石頭會“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呢?此時此刻,地質學家也是一臉懵。
哥仨并不甘心,便將這東西拿去做X光檢查,結果顯示,這枚“火花塞”實在太像火花塞了,但奇怪的是,它的上端還存在一個線圈般的螺線結構,而在當時的火花塞產品中卻見不到這種結構。
盡管用X光看透了“火花塞”的全貌,卻更加看不清它的真相了,人們心中的困惑絲毫沒有消除,便將這個“火花塞”命名為“科索神器”。
在此后的數十年間,關于科索神器的各種猜測紛紛出籠,除了“火花塞”,它還被認為是電容(1999,喬·霍爾德)、天線(2000,布里恩·伍德)、電子儀器(1999,約克曼)……
1963年,科索神器在加州的博物館公開亮相。三個月后,它被存放在華萊士·萊恩的家中展出,標價為2.5萬美元。1969年,據《信息雜志》透露,有人想購買科索神器,但被華萊士拒絕了。再后來,隨著華萊士去世,這件文物便失蹤了,而邁克也同樣是下落不明,另一位發現者弗吉利亞那時還活著,但對此事絕口不提。不過,對科索神器的狂熱研究卻從未停止過。
時間一晃,已是21世紀,困擾世人半個多世紀的“科索神器”究竟有沒有定論呢?答案是肯定的!上世紀90年代末,研究者皮埃爾·斯特隆伯格向專業組織“美國火花塞收集者”求助,請對方辨認“科索神器”到底是不是火花塞。結果很令人意外,該組織的多位收藏家異口同聲地說,“科索神器”就是20世紀20年代生產的“冠軍牌”火花塞(見下圖)。
1999年9月,斯特隆伯格收到了該組織總裁查德·溫德姆寄來的“冠軍”火花塞樣本及信件。在信中,溫德姆對比了“科索神器”和“冠軍”樣本,指出二者在金屬軸擴口、黃銅腐蝕度、銅環等細節上非常吻合,連神器上部的神秘螺線結構也被確認了——那只是“冠軍”火花塞被外層零件掩蓋的內部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