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卵裂期胚胎移植需提前打3天黃體酮,而囊胚卻要5天?那么這三天和五天的區別到底在哪兒呢?很多患者就比較疑惑了,那么究竟為什么要提前打黃體酮呢?與胚胎著床有什么區別嗎?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三天和五天的區別到底在哪兒?
近年來,隨著凍胚技術的逐步發展,根據不同臨床指征,常常面臨需要把胚胎冷凍起來的情況,以備后續進行凍胚移植操作。凍胚移植的周期里常常會為患者用到黃體支持,最常見就是肌肉注射用的黃體酮,使用非常廣泛。有些患者可能就發現了,為什么第3天的凍胚要提前3天打黃體酮,而凍囊胚要提前5天呢?
準確來說,只要胚胎經過冷凍的操作,都可以稱之為凍胚,包括發育到第3天的卵裂期凍胚,和發育到第5、6天的凍囊胚。本題中的“凍胚”應該是特指“第3天的卵裂期胚胎”,方便與“第5或6天的囊胚”區分開來。
打個比方,農民在春天播種棉花,秋天播種小麥。不同的種子適宜不同時節的土地。由此可見,兩種胚胎的發育天數不同,自然也就決定了它們對內膜的天數要求也不同。
凍胚移植的重點,在于子宮內膜的準備。
在自然情況下,排卵后的卵子只要受精后就會形成胚胎,一天天地正常發育;同時,卵泡壁在排卵后會形成黃體,其具有分泌孕酮的功能,當體內孕酮濃度升高,孕酮就開始作用于子宮內膜,讓子宮內膜一天天地蛻膜化,進入胚胎著床窗口期,以利于胚胎順利著床于子宮內膜層;之后通過孕酮的進一步作用,來促進母胎的界面發育、胎盤形成和胎兒的生長發育。胚胎發育和內膜發育的同步化對胚胎著床過程是非常關鍵的內容之一。
而凍胚周期包括自然周期和人工周期。自然周期是通過自身卵泡發育來分泌內源性的黃體酮,因此可以少用或不用黃體支持。但是,人工周期則必須不間斷地提供黃體支持,依靠患者的日日用藥,來模擬自然周期時內膜一天天的轉化作用。用藥天數越久,子宮內膜的蛻膜化就會越往后進展,內膜種植窗口期會先開放后關閉,關閉后會不容易再度接受胚胎的植入。
這兩種準備方案,均要求第3天的凍胚只能提前3天開始用黃體酮針,而囊胚則需要提前5天開始用黃體酮針,創造內膜和胚胎發育的同步性,最有利于胚胎著床。
不僅在凍胚移植,在鮮胚移植周期里,發育到第3天的卵裂期胚胎是在取卵日3天后移植,而囊胚一般在取卵日后的第5天移植,宗旨皆為創造胚胎發育和內膜發育的同步性。在凍胚移植周期中,有些反復移植失敗的患者,可能存在內膜種植窗的提前和推后現象,國外研究報道了使用特定的內膜容受性檢測來輔助內膜容受性的判斷,個性化設定擬移植天數,提高妊娠率。
黃體支持的用藥不僅有注射用黃體酮,也有經陰道凝膠、陰道栓劑、口服藥、其它藥物等多種方式。黃體支持的天數、藥物種類、劑量等,均需要結合患者個人情況由專業的生殖科醫生來設計最適合TA的黃體支持方案和階段性調整。
好了,以上就是為什么卵裂期胚胎移植需提前打3天黃體酮,而囊胚卻要5天?的具體內容分析了,看了以上內容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3天和5天的區別了,都是為了能夠使胚胎順利著床而已,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祝您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