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肌注黃體酮引起皮膚硬結怎么辦

5424

  近年來,伴隨著輔助生殖技術(ART)在全球的廣泛開展。替代周期在凍融胚胎移植(FET)的臨床應用廣泛,由于缺乏自身的黃體功能,移植后要依賴外界激素支持黃體。目前可供選擇的黃體支持制劑有多種,其中經典的是黃體酮肌肉注射。但由于黃體酮本身為油劑,組織吸收緩慢,如果長時間、大劑量局部注射,易引起藥物蓄積,皮膚可出現硬結、紅腫、癢、局部疼痛等情況。

  肌注黃體酮發生硬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藥物吸收緩慢或注射的深度不夠,與黃體酮注射液本身的特點、注射方法、體質因素有關。

  1、黃體酮注射劑本身為油劑,組織吸收緩慢,肌內注射處常因吸收緩慢而形成硬結。

  2、輔料:黃體酮注射劑的輔料有菜籽油和大豆油等,輔料不同,硬結發生率也不同。

  

  注射方法

  1、藥物注射深度:肌注藥物需注射至肌肉層,當肌注深度不夠,肌注藥物注入脂肪層時,藥液在脂肪層內停留時間較長,結晶析出刺激組織,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包繞結晶體形成硬結。

  2、注射次數:使用黃體酮注射劑進行移植后的黃體支持往往長期且大量,藥物在局部停留時間過長,蓄積而形成硬結。

  3、精神心理因素:病人接受注射時若精神過度緊張,肌肉不能放松也可致皮膚硬結。

  發生了硬結應該怎么辦

  1、濕熱敷

  將濕毛巾浸在60~70℃的熱水中,擰干后敷于患處,每3-5分鐘換1次,持續20~30分鐘,每天可3-4次。如果配合按摩效果會更好。此法可以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注射部位藥液的吸收,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越早熱敷效果越好。

  2、土豆片貼敷法

  新鮮土豆切成片,約0.5—1厘米厚貼于患處(土豆片略大于硬結),用紗布條固定,每日換一片,一般外敷幾天就可以使硬塊消退。

  3、黃芪酊涂擦

  黃芪具有行氣補血、消腫生肌的功能,黃芪酊經臨床觀察能夠有效的防治由于黃體酮肌注引起的皮膚硬結。有血液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黃芪可以改善大鼠血液黏滯性,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提高血紅蛋白濃度,增強攜氧能力。并能降低微血管阻力,舒張毛細血管,增加微血管灌注。生殖中心醫護人員為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黃體酮支持黃體的效果,利用黃芪酊涂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注射部位藥液的吸收,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

  4、更換黃體支持制劑

  當患者因疼痛不能忍受黃體酮肌注或出現皮膚硬結時,可以更換黃體支持制劑,如黃體酮陰道用緩釋凝膠,或者配合口服制劑降低黃體酮注射劑的用量。

  綜上便是本文的簡單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胎動,指的是胎兒在子宮腔里的活動沖擊到子宮壁的動作。胎兒在子宮內伸手、踢腿、沖擊子宮壁,這就是胎動。胎動的次數多少、快慢強弱等表示胎兒的安危。那么,胎動什么時候開始呢?正常胎動有什么規律?

  胎動的開始

  到孕8周的時候,寶寶初具人形,四肢已經長出來了,這個時候胎兒就會在腹中蠕動,這就是胎動的開始,但非常微弱,所以孕媽咪是感覺不到的,只有在B超上才能見到。

  

  胎動的規律

  胎動從妊娠18~20周開始。開始時胎動很輕微,似腸子蠕動,隨著妊娠的進展,胎動越來越強烈,孕婦感覺也越來越明顯。

  20~35周這個時候的寶寶正處于活潑的時期,而且因為長得還不是很大,子宮內可供活動的空間比較大,所以這是寶寶胎動非常激烈的一段時間。孕媽咪可以感覺到寶寶拳打腳踢、翻滾等各種大動作,甚至還可以看到肚皮上突出小手小腳。35~38周后稍有減少,到了妊娠第十個月,胎兒長大充滿宮腔,胎動反而略有減少。

  胎動計數

  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天中早晨胎動較少,晚上6點-10點胎動較頻繁。一般孕32-36周應每周進行胎動計數2次。孕36周以后應每天進行胎動計數,具體做法如下:孕婦取左側臥位,雙手置于腹部,每日分早中晚3次檢查胎動,每次1小時,3次胎動次數相加乘4,即為12小時的胎動數。正常胎動應大于30次。

  胎動的時間

  1、夜晚睡覺前

  一般,寶寶在晚上是動得較多的,一方面比較有精神,另一方面,孕媽咪通常在這個時間能靜下心來感受寶寶的胎動,所以會覺得動得特別多。

  2、吃飯以后

  吃飯以后,孕媽咪體內血糖含量增加,寶寶也“吃飽喝足”有力氣了,所以胎動會變得比飯前要較頻繁一些。

  3、洗澡的時候

  可能是因為在洗澡時孕媽咪會覺得比較放松,這種情緒會傳達給寶寶,TA就比較有精神。

  4、對著肚子說話的時候

  準爸媽們都表示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寶寶會有回應,用胎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覺。

  5、聽音樂的時候

  受到音樂的刺激,胎寶寶會變得喜歡動,這也是傳達情緒的一種方法。

  綜上便是本文的全部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