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歲半上早教班好不好(0-3歲孩子到底要不要上早教班)

5424

小編發現“你家孩子報什么班了?”這是許多父母見面時最愛討論的話題。

在我們沒有成為母親以前,看到一些孩子因為上各種早教班那么辛苦,我們暗下決心:決不給孩子報班!

然而,從孩子開始咿呀學語的那一刻起,我們曾經固守的信念就開始慢慢瓦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么一句簡單的話語,卻給家長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家長希望孩子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有一個較高的起跑線。

很多家長對孩子該不該上早教班感到困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吧。

贊成

孩子既可以學習又可以玩

牛牛爸爸,孩子 2歲半

早教班一定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而不是家長感興趣的。

如果孩子上早教班很快樂,又可以學習又可以玩,多好呀,不要一談報班就色變,以為加重孩子負擔,只要合理地安排時間、選擇合適的班,就會有好的效果。這只是我的觀點。

反對

孩子在小學之前以玩為主 

豆豆媽媽,孩子 2歲

我覺得外面的早教班沒有什么效果,有空閑還不如自己買一些書,自己教孩子學。

我一直主張孩子在小學以前以玩為主,不要學太多,憑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學。我們能做的,是盡量給他一個快樂充實的童年。

無所謂

因人而異順其自然

俊俊媽媽,孩子 2歲4個月

對于孩子的教育,我的態度是因人而異、順其自然。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智力高低,遺傳因素占絕大部分,后天開發只是錦上添花。

與其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在各種學習任務中煎熬,不如讓他健康快樂地自然成長。

專家說

按照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幼兒園大班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則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早教機構經常會說,上早教課的寶寶更聰明,上學后學習成績好。其實,這也沒有科學的依據。

實際上,人的大腦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歲前的早教活動確實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促進的作用,但如果家長功利的來看待這件事情,就會得不償失。

在玩中學

越是小的孩子,玩耍對于他的成長來說,越具有重要的意義。或者說,對于小孩子,玩就是學習。

玩是快樂的。動手動腦的快樂有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 玩是練習。無論是搖撥浪鼓,還是擺弄泥巴,孩子都會在興趣的推動下,不斷重復動作,達到熟練。 玩是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孩子的手在觸摸,眼在看,耳朵在聽,身體在感覺,在動作,小腦筋在轉……玩讓孩子專注。他的大腦會受到豐富、全面的刺激和鍛煉。 玩具有挑戰性,能夠刺激孩子思考。用石頭堆城堡遇到的難題,分配游戲角色遇到與小伙伴的糾紛,都要求孩子們想出辦法去解決。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孩子長大以后,需要系統正規的學習。這時候,他從玩中獲得的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專注的能力,能幫助他適應學習生活。通過玩,他體驗到了獲得新知識、新能力帶來的快樂,這會轉變成他學習的動力,使他可以為了學習而忍受枯燥的練習。

理智地為孩子選擇早教班

通常早教課開發右腦潛能只是噱頭。

現在市面上一些早教中心用開發右腦或全腦開發來吸引家長。其實,正常人都是由左右腦協同來思考與處理事物的,左右腦不能分開使用,更別說分開來進行開發和訓練了。

早教班不一定能鍛煉孩子社交能力。

很多家長讓孩子上早教班,是想讓孩子有更多和同齡人交流,培養一些社交技能。但事實上,三歲之前的孩子,很難掌握交互性的游戲,并不會真正地開展社交。如果真的要給孩子創造社交環境,可以多帶孩子去小區里、附近的公園走走就會遇到很多同齡的孩子 ,不一定非得上早教班。

早教班不一定能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早期的教育引導確實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好處,但人的大腦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周只上 2 個小時早教班就想提高智商,基本是不可能的。想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功夫還是要下在平時。

用心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生活刺激,做好日常的親子交流,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其實,相比早教班來說,親子之間的互動與陪伴更加重要。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大自然可以啟發孩子的好奇心,促進孩子的探索精神,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極大好處。大自然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更需要接近大自然。

建議家長在雙休日盡量帶著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孩子可以從大自然中學到很多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在大自然中培養親子情感。現代都市的家長大多工作繁忙,疏于與孩子親近,而孩子需要親子交往,這對孩子的身心很重要。

我們不提倡孩子大腦的過度開發,更加不希望因為家長的功利心而失掉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需要在充足親子陪伴的基礎上,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大多數孩子的大多數興趣,最初只是一種好奇。好奇地聽著我們唱童謠,和我們一起游戲,看著我們把胡蘿卜片切成了花……

就在這些吃飯穿衣的日常生活細節中,只要我們用心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就會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能,順應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