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網】一、二線醬酒品牌擴產的產能就要釋放了,醬酒中小品牌的日子將更加難過。
“現在市場全面放開,但想象中的報復性消費并沒有出現。白酒新品要走的路,更加崎嶇。”酒商李偉(化名)這樣說道。他投下重注的某產品已經上市兩年了,但遲遲沒有打開局面,諸多原因仿佛一只無形的手,阻隔了發展的道路。
據了解,李偉的產品是一款定位200元左右的醬酒,其品牌力在醬酒陣營中位居中游。之前,該產品由于通路原因一直未能大面積鋪市,而放開封控之后,這款醬酒似乎也并未看到新的希望。
01
中小品牌難續“醬酒熱”
三年疫情,使渠道和終端醬酒庫存高企,李偉認為,當前的醬酒市場不缺產品,甚至不缺一、二線的醬酒產品,這就大大壓縮了其他醬酒品牌的生存空間。
他透露道,以某河南分銷商為例,三年前,該分銷商的某款醬酒產品庫存大約在2000箱左右,如今,這款產品的庫存已達到6000箱。雖然這名分銷商想過許多辦法去疏通渠道、消化庫存,但最后收效甚微。現在,該分銷商談醬色變,對其他醬酒品牌基本沒有興趣。
醬酒的社會庫存,一直是近年來的行業熱點話題。
在“醬酒熱”蔓延的前幾年,下游商家瘋狂打款,試圖掘金醬酒熱潮;上游廠家努力放量,不甘錯過發展機遇。李偉就是其中的一員。2019年,李偉向廠家一次性打款近兩年的計劃量,而現在,他只想快速脫手這批貨。他的這種狀況,正是許多醬酒商家如今的真實寫照。
李偉告訴記者,過去三年中,白酒的真實開瓶率遠低于廠家銷量,龐大的民間資本為之買了單,掩蓋了白酒的社會庫存問題。
他認為,“醬酒熱”難續的是中小品牌熱,白酒品類高增長的紅利已經過去,信息不對稱的壁壘被打破,在未來,行業不需要這么多的品牌,也不會出現爆發式的擴容。
“一、二線醬酒品牌擴產的產能就要釋放了,醬酒中小品牌的日子將更加難過。”李偉說道。
02
一、二線醬酒品牌內卷市場
“現在的經銷商,如果沒有很好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一般聊都不愿意聊。”李偉認為,三年的時間里,廠家為了實現動銷,在產品、服務、分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努力和改變,在一些管理細節上做了很多的讓步,因此,經銷商即便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但放棄經營白酒的依然寥寥無幾。
李偉所描繪的,是當前白酒行業內卷的市場現狀。
李偉舉例說,比如現在的銷售模式基本上是“一地一策”,廠家會靈活迎合商家需求,要人力有人力,要物力有物力,只要能把貨動銷出去,業務員就是全職“服務員”。這讓許多實力不匹配的品牌,尤其是新品牌很難適應。
記者梳理發現,從大單品升級到品牌全面煥新,再到控盤分利模式、各銷售單元權力的升級等,名酒近幾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調整,最終穩住了價盤和利潤分配。另一方面,渠道商家在經歷了三年洗禮后,也越發傾向于選擇實力型、保守型品牌,對于機會型和中小型品牌更加慎重。
在李偉看來,這種內卷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態度是商家所期待的。
回到李偉手中的這款產品,雖然其出身正宗、品質過硬、利潤分配也相對豐厚,但其消費氛圍并未形成,并不能順利走量,因此受接納程度不高。
在內卷的市場推一款新品到底有多難?
用李偉的話來說,那就是如果無法直接幫助經銷商賣貨,那么經銷商就不會買單。
03
中小醬酒品牌心力交瘁
與高投入低產出的財力、物力相比,耗盡的熱情更像是壓垮新品的最后一根稻草。
“市場無法突破,有時候我們還能找外部的原因,而團隊人員的不斷流動、流失,才真正讓人覺得無力。”據李偉透露,由于市場遲遲打不開,團隊人員的壓力非常大,從最初的信心滿滿到如今的灰心喪氣,頗有些“認命”的味道。
按照李偉最初的設想,封控的狀態會對整個白酒行業帶來影響,但醬酒有強大的傳播力,尤其是渠道自發傳播的意愿強烈,相較之下可能還會受益,這也是其選擇獨家代理的初衷。
然而,現實卻是白酒行業整體沒有那么糟糕,醬酒也沒想象中的那么好。
李偉舉例說,2022年10月疫情之后,自己曾帶隊重點拜訪某省客戶,原本以為能在2023年產品計劃中分一杯羹,但好幾款名酒的開門紅正好在11月和12月,自己拜訪的那些商家也正在籌集給名酒的首款。
“在市場行走時備受奚落,不停的吃閉門羹。長久以來的低收入,讓人很難看到曙光。”李偉坦言,如果不是前期投入那么大,自己都想放棄這款產品了,所以,他很能理解銷售團隊的低迷情緒。如今,他也在積極制定多種激勵政策來鼓勵大家。
“在以前,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和行為都被歸納為‘不可抗力’。但現在,再賺不到錢真的就不能怪疫情了。”采訪的最后,李偉表示,2023年,公司會組織大規模市場攻堅戰,力爭取得新的市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