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二十四節氣種風格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也屬于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這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長的日子。那你知道冬至的由來和風俗簡介嗎?下面按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冬至的來歷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
1、風俗活動:享祀先祖,辦宴席。冬至節氣時有拜神祭祖的來歷,因此,傳統的家庭會在冬至節氣時辦宴席、拜祭亡人和舉行祭祀先祖的活動,祭祀活動一般是以家庭或者宗族進行的,體現了中華血脈的傳承。
2、飲食風俗。冬至節氣時有吃餃子、吃餛飩、吃湯圓、吃羊肉湯等飲食風俗。冬至節氣吃的食物體現了該地域的農業水平和飲食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飲食習慣就變成了一種地域風俗,通過不斷的往來和融合,南方人也會在冬至節氣時吃餃子,北方人也可能在家里煮湯圓吃。
冬至的來源和意義
冬至的來源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同時,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冬至的意義
冬至有“日南至”之稱,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自冬至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此后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回升,是一個太陽直射點往返循環的開始,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冬至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以上是冬至的由來和風俗簡介的相關內容。今天的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每個地方的冬至風俗都不一樣,上述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最后感謝大家的觀看,想要了解更多內容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