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陽節又叫什么節 重陽節的來歷

5424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富,古時流傳下來的風俗至今依舊保留著。重陽節有不同的節日名稱,這或許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重陽節又叫什么節?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叫什么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今天為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重陽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于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早期的重陽文化,反映的是上古文明社會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重陽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就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的習俗

蒸米果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為重陽敬老的最佳選擇。

放紙鶴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即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之為“紙鳶”,南方則多叫它“鷂子”,“紙鷂”則是綜合了南北方的叫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