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分為什么要放風箏 秋分放風箏技巧分享

5424

秋分作為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是涼爽到來的秋分。在秋分期間,有許多有趣的習俗,秋分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那么秋分為什么要放風箏,秋分放風箏技巧分享。我們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

秋分為什么要放風箏

放風箏習俗來源

在古代,放風箏也被稱為放紙鳶。風箏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起初,放風箏是傳統的民間游戲之一;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它起源于中國,是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只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后來只有皇宮里有風箏。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更重的產品,可以借助風漂浮在空氣中。據稱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距今二千多年;據說是墨翟用木頭做木鳥,研制三年而成。也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其材質。直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故稱“紙鳶”。

秋分放風箏寓意

在民間人們喜歡在秋分節氣的時候放風箏。這種習俗已經傳承下來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放風箏象征著孩子的天真和美好。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大部分都比較小,適合孩子玩,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己糊的,比較大,放的時候要互相爭看哪個放得高。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鏈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大的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放風箏技巧分享

如果風箏飛得穩定,你可以把風箏系在樹千或物體上,讓它漂浮。在風向和風不穩定的情況下,你必須操縱它。當風突然變強,風箏擺動,傾斜過大時,有翻轉和栽倒的危險。此時,有兩種控制方法:一種是快速放線。二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向前奔跑數步。這均可緩和其勢。有時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此時可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后奔跑。若后退無路,則可采用快速收線的方法處理。

秋風的傳統習俗

1、送秋牛圖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2、吃秋菜習俗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3、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4、候南極仙翁祈壽保平安

因為我國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極星(也稱“南極仙翁或老人星)南極仙翁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見到,且一閃而逝,極難見到,春分過后,更是完全看不到。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所以古時把南極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歷代皇帝會在秋分這日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在《史記·天官》中有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5、去寺廟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觀世音菩薩誕辰、成道日,每逢誕辰、成道日,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