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古跡八大景點,北京名勝古跡景點介紹

5424

“赫赫京都千百年,鐘靈毓秀萃龍淵”。北京四九城之中的東城作為“二環之內老皇城”,每一塊青磚灰瓦都蘊含了歷史的靈氣,胡同里的琉璃窗花也都充斥著文化底蘊。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東城區有6處榜上有名。

作為首都核心區,北京市東城區也是北京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50余項,其中國家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0余項,元、明、清三代古建筑比比皆是。

故宮博物院、明城墻遺址公園、北京孔廟、東交民巷、國子監……這些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古跡,都聚集在了東城區。見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今天人們對文物古跡愈發加強了保護意識,東城區始終致力于對文物古跡的修繕保護與合理利用。在這里古都文化、紅色文化、創新文化、京味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六處文物鮮為人知的前世今生。

01澄清下閘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元

澄清下閘遺址在地安門東大街南面不遠,北河沿大街北河胡同東口,位于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故道北段,為元代水工設施,與澄清上閘和澄清中閘并稱為澄清閘。初為木閘、后改為石閘。1956年前后,部分故道改作暗溝,澄清下閘填埋。2015年經發掘,發現閘墻、雁翅、水閘等遺存。經過保護整治,現作為下沉式文化遺產景區對社會開放。澄清下閘是研究京杭大運河歷史、北京水系變遷及工程技術史的重要實物遺存,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重要遺產構成。

02永定門御道遺存

類型:古遺址

時代:清

永定門城樓是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南段點,永定門御道遺址位于東城區永定門東濱河路18號永定門公園內。永定門御道始建于清雍正年間,是一條北起前門五牌樓,南至永定門的石板道。清末至民國期間由于修建電車軌道,永定門御道被逐漸改建,將原路面石板改鋪在軌道兩側作為輔路。現遺存于2004年發掘出,西側路面140余米,東側路面108米。遺存路面多以花崗巖條石鋪砌,下方為三合土夯筑的路基。永定門御道是連接皇家建筑與祭祀建筑的紐帶,是皇家祭祀儀式的重要空間延伸,是中軸線乃至北京城道路交通發展的歷史見證。

03宏恩觀

類型:古建筑時代:明、清

宏恩觀位于東城區張旺胡同2、4號,豆腐池胡同21、23號、趙府街71號。其前身是始建于元代元貞年間(1296年至1297年)的千佛寺,明代更名為清凈寺。清光緒年間改擴建為宏恩觀。原為三路,坐北朝南,現存中路和東路。中路現存二進院落,東路由南北兩座跨院組成。主體建筑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我國古代宗教建筑的布局特征、形制特點、裝飾藝術的重要實證。

04玉河庵

類型:古建筑時代:清

玉河庵位于東不壓橋東北側,沿玉河故道而建,為坐西北朝東南的二進院落,主體建筑為山門、正殿、后殿及各進配殿。民國后,殿宇逐漸傾毀,后僅存正殿和后殿。2007年考古發掘出山門、前院東配殿、西圍墻等基址以及山門前的夾桿石殘塊和局部石板便道,出土“玉河庵碑”,是明清玉河河道及沿岸風貌歷史變遷的見證。

05僧格林沁祠堂

類型:古建筑時代:清

僧格林沁祠堂位于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47號,是祭祀清代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專祠,又稱顯忠祠,建于清光緒年間。坐北朝南,現為二進院落。一進院現有東西配殿各五間,二進院北側現有享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主要建筑保存較好,格局較完整,是研究北京地區祠廟文化的重要實例。

06原貝滿女中建筑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時代:清

原貝滿女中建筑位于東城區燈市口大街55號,建于清晚期,是基督教新教教會在北京最早建立的女子學校,也是清末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教會學校之一。創辦于清同治三年(1864)。校內原建筑現存三棟磚木結構近代樓,自南向北分別為邵氏樓、貝氏樓和貝滿中齋。建筑結構、布局和裝飾均保存較好,具有典型的時代和地域特征,是近代中國教育機制改革的重要實物見證。貝滿女中建筑遺存現于北京二十五中的校園內,北京二十五中操場上懸掛的“民國十九年”制大銅鐘上,刻有貝滿女中校訓“致知力行”。

文物古跡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也是延續歷史文脈的有形載體。東城區對文物的修繕保護及開發利用,使文物古跡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增添魅力。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董城 通訊員杜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