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它自明朝洪武十四年建關筑城以來,山海關一直如銅墻鐵壁往往一般,聳立于華北平原與遼西走廊之間。要不是公元的1644年,明末大將吳三桂開城迎接清軍的到來,簡史或許就將改編輯。
山海關,位置在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F在的山海關,是秦皇島市的一個區。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筑了山海關城墻,并使之與明長城連為一片,構筑起一道嚴重的軍事屏障。因山海關長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地理地點在山與海之間,故而得名“山海關”。
此后,山海關長城經歷了明代的六位皇帝,前后花了260多年的時光,不停加固和整修,終于建成了軍事與城防聚合一起的系統。山海關的城墻周長約有4公里,城高14米,厚度達7米。在那個沒有堅船利炮的時代里,城墻,是阻擋敵軍的最有效手法。
山海關城呈四方形,每一邊建有一座關門,它們分別為東邊的鎮東門,西側的迎恩門,南邊的望洋門,北邊的威遠門。四門中以鎮東門最為著名,昔日人們說出關入關,走的就是鎮東門。如果從門外進入城門內,你就算入關了,反之就是出關。
鎮東門的城臺上建有一箭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上面懸有“天下第一關”的巨幅匾額,字體為楷書,筆力渾厚,但匾額上卻沒有落款題名,據說它是由土著蕭顯所書。日軍侵華時,該匾額被偷盜到了島國,現在人們所見到的匾額,是后人按拓片摹刻出去的。
明末時期,東北地區后金政權崛起,他們虎視眈眈,一心想要從山海關突入華北平原,滅亡明朝。這種時候,山海關便變成明軍與后金的力爭之地,戰事頻發。最為著名的就是明朝大將袁崇煥在此大敗清軍,使得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得以勉強維持下去。
公元1644年的4月21日,山海關瞬發了一場決定清政府命運的對戰。參戰的三方分別為李自成的大順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多爾袞率領的滿洲八旗騎兵。因為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他聯手多爾袞,打開了山海關的城門,最終將大順軍打敗。多爾袞的八旗軍隨后馬踏平原,進入了紫禁城,開啟了清王朝的296年統治。
作為明長城,在簡史翻到清朝之后,其作為軍事抵抗的功能大大跌破。這種時期,關里關外都是清朝的天下了,山海關再多的作用,便變成皇室成員“旅游”的景點,以及設卡征稅的地方。據統計,清朝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出關、入關共經歷過山海關12次,為此,山海關城內還建有清朝皇帝的行宮。
清末之后,山海關還多次見證了有的重大的簡史事情:八國聯軍從山海關進入,民國時直、奉軍閥大戰,日軍發動戰爭轟炸山海關等。還有大批中原百姓,因受大自然災害或生活所迫,不得已離鄉背井闖關東,跨過山海關去東北地區墾荒和定居。山海關,也變成一部疾苦史的記錄者。
到了現代,山海關城墻陸續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和復原,尤其是在1987年,包括山海關在內的中華長城被列入世間文化遺產名錄,山海關終于得以完全性的維護,并研究成景點,供游人參觀。當然,山海關的雄偉,依然可見。
一座長城,一道關口,簡史上的劇情有超級多。但有一點啟示或許是任何人都相通的,那就是眾志成城的精神,萬里長城永不倒,將激發后來者奮勇前進。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