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子成婚在這個“談性漸自由”的中國社會已經屢見不鮮。在你周圍,絕對會有這么幾對,在一起沒多久,突然宣布結婚了。你下意識的想法就是:肯定懷孕了。唏噓感概一番后,背后的議論無非是:肯定不會幸福,一定會有矛盾,生出來了就知道了….
NO.1.婚姻制度怎么產生的?
奉子成婚,意味著未婚女性意外懷孕后不得不與對方結成連理,一個“奉”字,道出了被迫與無奈的心酸,也許正是這個字,讓很多人產生了對這個詞的負性認知。基于中國文化的邏輯底層,婚姻制度究竟是怎么產生的?
在當下的現實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男女基于自愿(表面上看是這樣)結合成為夫妻,生個孩子,將孩子撫育成人,這套活動我們將其成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其中一種,是人類在性活動和種族延續中衍生的有組織的體系。組織體系既然存在著,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特定的需要,這種需要究竟是什么?
馬林諾夫斯基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三種:
A 生物性需要:營養、生殖和安全;
這種生物性需要用什么來保障?需要一些手段和技術。于是產生了:
B 手段型需要:生產技術、社會組織等;
手段型需要用什么來累計和傳承?需要一些文化傳播。于是產生了:
C 綜合性需要:道德、宗教。
NO.2.婚姻制度為什么產生?
從生物性需要出發,如果婚姻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性需求,那我們不需要通過結婚或締結婚約,也可以實現這種需求,那婚姻制度又是為了滿足什么?
就好比我們吃飯是為了滿足營養的需要,但是人們會聚餐、會產生有儀式感的吃飯行為,可能是為了增加團結的力量,引發結成聯盟的心情,加強一致對外,那這個時候吃飯的需求可能變成了安全而不是營養。
婚姻制度也屬于這種性質。之所以誕生這種制度,不只是為了使人類獲得性滿足,反而是為了限制人類的這一行為,為什么是限制?婚姻和生育絕不只是生物團體之間的兩性結合,而是為了使種族得到綿續,產生標準化的組織求偶、婚姻、親子關系和氏族組織。
NO.3.人類為什么要綿續種族?
為什么人類想要綿續自己的種族?除了生理機能的天然需求之外,通常對于兩性生殖的人類來說,其性質和兩性生殖動物的差別不大,即需要有第三者作為媒介來進行連結,比如蜜蜂的雌雄交配需要通過花粉作為媒介來進行傳遞,這也就是“媒婆”這個職業興起的原因,否則不知道會有多少男性女性冤屈饑渴而死。
所以,從生殖細胞的成熟—性愛的沖動—雌雄交配—生殖細胞的結合,這是人類作為高級生物共有現象,所有的兩性生物都無法逃出這樣一個命中注定的循環,種族綿續就是這個循環后所產生的結果。
從概念上來說,生殖是形成新生命,而撫育是生活的供養。除了在母親體內進行短暫的營養供給之外,還需要在生命出生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進行撫養和培育,如果沒有經歷這一套行為方式的養成,這個生命就無法得到健全的生活。將這套行為方式傳遞給孩子們的方式就叫做社會性撫育。這種社會性撫育對于種族延續來說,和生理性撫育同樣重要。
NO.4.“奉子成婚”的社會學基礎
撫育孩子的中心人物,自然就是父母。在中國文化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己的親骨肉,怎么可以棄之不顧?然而,在實際的撫育過程中,因為孩子最初是在母體中孕育,生理撫育完全由母體來負責。父親即使想要分擔,也沒有這個機會,此時,父親已經與孩子脫離了生理聯系。所以古代常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也就是說:擔負起養育孩子責任的父親,并不一定是因為孩子和自己有生理上的聯系,也有可能是感情聯系和社會聯系來締結的。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可以尋找各自的情人,在自家做工的情人晚上便可以在自家休息過夜,即使是丈夫也要騰挪出空間表示尊重,但這并不影響夫妻之間履行共同撫育兒女的責任。
所以,人類的情感有可能是社會制度培養出來的結果,而不一定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之所以很多人抨擊和鄙夷“奉子成婚”,就是在這一點上產生了本質的混淆。
我們與其說:因為兩性的愛好,所以愿意共同撫養兒女;不如說,因為要共同撫養兒女,兩性間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關聯。
NO.5.奉子成婚,才是最基本的婚姻制度
到這里,講完了基礎前提,我們就來說說婚姻制度這件事。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必須得到被撫育的社會保證,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前,必須完成撫育團體的組建,這個團體相約共同擔負撫育孩子的責任,就是婚姻制度。最初,婚姻形成就是社會為了給孩子確認父母的手段。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常常被認為是兩個人進入合法性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兩性關系的呈現,但經過一番研究你會發現,很多民族和人群并不因為婚姻而限制自己的性生活,甚至不管性生活如何自由,也不會引發婚姻的混亂,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證明婚姻并不因兩性關系而被創造,我們似乎也不應該把限制兩性關系作為婚姻的基本意義。
之所以婚姻制度要限制兩性關系,其功能在于社會要維持和保證對孩子撫育的長期穩定,有必要去防止發生破壞婚姻關系的穩定性因素。
熟悉中國大家庭的人都知道,社會關系比生理關系更重要。諸如《瑯琊榜》中靖王收庭生為義子,《甄嬛傳》中熹妃收弘歷為義子,除了身份認同之外,他還需要對其進行撫育、保護、管教,并將各種可以給的東西給這個孩子,孩子也需要對其夫婦稱之為父母,從這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決定親子的社會關系的是婚姻關系,而不是生物關系。
而在這個過程中,婚姻被作為一種儀式而公開,被干涉和拖累,成為一件很多人關心的公事,其用意無非是在維持結婚雙方長期的夫婦關系,這種長期夫婦關系是撫育子女所必須的條件,為了使這種條件不斷鞏固,人類便制造了各種文化下的花樣和儀式。這些富有感情色彩及道德觀念的儀式,都讓我們由衷的佩服人類在文化上煞費的一片苦心了。
讀完這篇文章,也許對于奉子成婚,你會有更多元和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