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斷學習的重要性(活到老學到老的好處)

5424

活到老學到老有感

“活到老”說明活的時間長,“學到老”說明活著的過程一直在學習。為什么要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人才能“知道”、“悟道”和“得道”。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人的各個年齡段學習的側重點不一樣,青少年為理想而學,中年為更好的工作而學,而老年為更好地活著而學。

我即將步入60歲老年人的行列,今天我重點談談老年人的學習。

我接觸過很多老年人,因為他們的“三觀”不同,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對生活的感受大相徑庭。

有的老年人“退而不休”,他們讀書、看報、聽新聞,對現代信息化手段了如指掌,微信、抖音、怏手等軟件用的非常嫻熟,他們有的還在百度、今日頭條等媒體上發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甚至還發表文章闡述觀點,使很多人拜讀后受益匪淺,不但幫助了別人,自己活的也特別有意義,他們生活充實,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不僅自己活的好,其家人和凡接觸到他的人都感受到,他的滿滿正能量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國優秀老年知識分子的楷模,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兩位院士雖都已過古稀之年,但仍做為高級專家帶頭奮斗在疫情一線,他(她)們老了嗎?沒有!“人老心先老”,他(她)們心系疫區的同胞,真的沒時間老!

而有的老年人“退而全休”,“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書籍、報紙從不摸,連新聞聯播也很少看,有的微信不會用,看電視只愿意看抗戰劇,頭腦里的信息大多都是道聽途說,這類人群往往是看不慣這,著不慣那,甚至有時牢騷滿腹,自己活的不舒服,也給家人和周圍朋友帶來了不愉快。

善于學習的老人,普遍能做到與時俱進,因為理解社會,所以適應并感恩社會。不善于學習的老人,他們普遍很難適應社會,往往“自以為是”,他們似乎對什么都知道,但是,他就不知道“他不知道”,因此,他們闡述的觀點往往是經驗之談,以偏概全。

善于學習的老人,他們普遍懂得養生保健,掌握基本的身體養護知識,注重身體的感受,做到未病先防。他們不僅自己健康,還能幫助家人及親朋好友,并影一響更多的人重視和獲得健康。

善于學習的老人,他們學的輕松,樂在其中,普遍精力旺盛,老當益壯, 幸福感強,臺灣心理療愈大師王婷瑩說的好,“幸福力就是最好的免疫力”,因此他們普遍健康長壽;而那些不善于學習的人,普遍精力萎糜,有的未老先衰。

老人的行為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家人的行為,對來自長輩的教育與引領,孩子們不僅觀其言,還在看其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的人羨慕別人家的子孫如何如何優秀,別忘了子孫是我們的“復印件”,先問問我們這個“原件”做的如何?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變就是“變”,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每位朋友,不論是誰,不管你地位多高,年齡多大,文化基礎怎樣,只有在生活中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做生活高手,人生的贏家。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是終身學習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