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形聲字是什么意思(形聲字有哪些)

5424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講解兩個關于《說文解字》的小知識:

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顯然標記是什么?

形聲字是《說文解字》中占比重最重要的一類字,許慎對于這一部分字指出的也最為明確,凡是《說文解字》中標明“從某,某聲”、“從某,某省聲”以及“從某,某亦聲”的,都屬于形聲字。也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某亦聲”是會意字兼形聲字。對于形聲字,則大自然有形與聲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又都是獨立的組字部件,因其特性,我們往往一般不作字形方面的解說,因為這些組字部件,往往一般我們會單獨做字形解說。

二、《說文解字》中對同一個詞的說解,常常出現“一曰”、“或曰”、“又曰”等字眼,該怎么樣對待?例如今天和前一課的字:

《說文》中的“一曰”、“或曰”、“又曰”總是出現。據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中稱:“乃并錄不一樣之說解。或形、或義、或音,兩說并存。”也只是說,不管是形、義、音,均為兩說并存,許慎只是全部照錄,而我們要全部理解,不過這兩說基礎較為靠近,只要認真做辨析,并不難理解。

今天這六個字全部是形聲字,因為對這些字我們只校釋讀音、解答字義,內容相對無趣,請各位堅持學習熱情,六字詳情如下:

1、趬。讀qiāo。《說文解字》給的解答是:“趬,行輕貌。一曰趬,舉足也。從走,堯聲。”

顯然,這里是對“趬”字義的說解是“兩說并存”,即在《說文解字》系統之下,趬字有兩種本義:其一:舉步輕捷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俗語輕趬當用此字。“《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趬,輕貌,疾走輕健也。“例如《后漢書.馬融傳》:“或輕訬趬悍。”李賢注稱:“趬,《說文》曰:‘趬,行輕貌。’”清代謝階樹在《審己說》里說:“予之趬悍驃疾之材令其斗也。”因為野獸兇悍,于是指派身形輕捷又彪悍的人去跟猛獸搏斗。

其二,舉足。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即《國策》之翹足。”《集韻.笑韻》:“趬,舉足高。”

本義之外,趬字另有幾個用法:(1)轉行貌。《直音篇.走部》:“趬,轉行貌。”

(2)向上翹起。《玉篇.走部》:“趬,起也,高也。”清錢坫《說文解字斠銓.走部》:“趬,凡翹舉之義應為趬,俗皆用翹。”也只是說,翹是趬的俗字,只是后來翹反倒成了都應該用字。例如《西游記》第三十三回:“(孫悟空)說了誓,將身一縱,所尾子趬了一趬,跳在南天門前,謝了哪吒太子麾旗相助之功。”

(3)方言。跛。清代唐訓方《里語征實》上卷:“婦行腳歪曰趬。”

趬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2、(這種字GBK字庫沒有,往往一般狀態設備不應該正常展現)。讀xián。《說文解字》給的解答是:“,急走也。從走,弦聲。”形聲字,本義是急走。《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疾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形聲包會意,從弦有急意也。”他認為這種字還有會意字的成分,即弦聲有急意,只作了解就可。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3、趀。讀cī 。《說文解字》給的解答是:“趀,蒼卒也。從走, 聲。讀若資。”形聲字,本義是倉猝。《廣雅.釋詁二》:“趀,猝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趀之言造次也。《論語.里仁》篇:‘造次必于是。’鄭注云:‘造次,倉猝也。’倉卒,造次語之轉。次、趀古同聲。故《廣雅》趀、造二字并訓為猝也。”造次的意思,只是著急,急促。次和趀古代同聲,所以二字同訓為“猝”。

論語里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在所有時候都不應該違背仁,著急、急促之間也不應該違背仁。小心,這里《說文解字》有個誤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倉,俗從艸,誤。”

趀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4、(這種字GBK字庫沒有,一大半設備不應該正常展現)。讀qǐn。《說文解字》給的解答是:“,行貌,從走,臤聲。讀若菣(qìn,只是青蒿,曾經艸部講過這種字)。”形聲字。本義是緩行的樣子。《集韻.稕韻》:“,行緩貌。”《廣韻.諄韻》:“,行也。”因為《說文解字》是對字進行歸類排序的,我們認為解答為緩行的樣子更準確一些。例如模特走路,就算是行。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5、(這種字GBK字庫沒有,一大半設備不應該正常展現)。讀piāo。《說文解字》給的解答是:“,輕行也。從走,票聲。”形聲字,本義是輕行的樣子。桂馥《說文義證》:“輕行也者……捷輕便也。清代高紹陳《永清庚辛記略》記載:“而此次德兵,來自固安屬之牛頭鎮,其行捷,該探飛報不及,而城已被圍。”指德兵行進輕捷,哨探未及報告,城已被圍了。高氏于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庚子年)五月至次年(1901年,辛丑年)十月知永清縣,當時正值八國聯軍蹂躪京畿周邊州縣。這部書于英、德等軍殺掠罪行多所揭露。

又引申為行疾貌。因為動作輕捷,所以動作快速。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6、趥。讀音有兩個:

(一) qiū。這是國內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答是:“趥,行貌,從走,酋聲。”形聲字。本義是行貌。典籍不見再多說解,故就只能從略。

本義之外,趥還有很多的幾個意思,均不常用:(1)徒行。《集韻.尤韻》:“趥,徒行。”徒步行走。(2)伏地行走。明代焦竑《俗書刊誤.俗用雜字》:“伏地而行曰趥。”伏地行走,或者只是現代漢語里的匍匐。

(3)蹴(cù)。《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趥,蹴也。”只是踢、踏。(4)藉。《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趥,藉也。”等于踐踏,凌辱。

(二)cù。這種讀音出自《字匯補》趨玉切。

驅迫。《字匯補.走部》:“趥,驅迫也。《荀子》:‘趥以刑罰。’”今本《荀子.議兵》寫作“之以刑罰。”即(秦國)用刑罰驅迫他的民眾去作戰。

趥字的小篆寫法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