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數據是什么意思(帶你了解大數據殺熟什么意思)

5424

不了解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接觸這樣的狀態,打車、外賣、訂機票酒店,同一時間,同一平臺,不一樣客戶,甚至不一樣款手機的交易價完整不一樣,低的差一兩塊,高則距離一兩千!

各種爆料和投訴案例總是看見一點都不新鮮,“殺熟”儼然變成大資料、算法的“新用途”;在這種網絡時代,個體隱私早已變成一種“奢侈品”,我們就像處在“時時被監控”的環境中,我們的一舉一動,花錢場景都被一雙雙無形的眼眸和雙手干預著!

大資料殺熟

所謂“大資料殺熟”,概指網絡平臺亂用市場操控地位,通過大資料和算法對客戶進行畫像分析、進而實行差異化定價的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差異化定價并非一定構成“大資料殺熟”,商品和服務在不一樣地區由于交易的不一樣數量、級別等出現不一樣售價是有一定適合性的。

但在這里,平臺通過大資料分析對花錢者進行客戶畫像,對其購物挑選意愿、購物挑選習慣、購物挑選實力等做出預測,并據此將一個較高的售價推給花錢者的行為就構成了“殺熟”行為!

在線下交易中,即通俗意義上說的“看人下菜”,基礎超難實現。但在網絡時代,大資料分析應該使這種行為變成線下。通過對簡史資料的分析,大資料能夠預測個體未來的可能行為,通過窗口設計強化誘導當下行為發生,隨著客戶使用頻率的提高,畫像資料不停積累,預測分析會更加準確,最終報價也應該趨近花錢者應該支持的極限,從而完成一個閉環的“陷阱”。

如今,隨著資料競爭日趨白熱化,“大資料殺熟”也不停迭代升級進化,“殺熟”引發的資料危險越發引人關注。

當年,攜程遭網友以及微博大V多次爆料,在機票、高鐵、酒店售價上進行大資料殺熟,攜程回答稱平臺從未有過該行為,此后依然頻繁爆出新老客戶售價不對等的狀態。

今年10月,澎湃新聞報道,又有一位程先生在攜程旗下去哪兒軟件以217元的售價預訂一家酒店,他和朋友打開另一部手機搜索同一酒店發現,相同入住日期下的同一房型,售價變成了169元,再換一部手機,又變為175元。

以上涉嫌大資料殺熟的行為在網絡平臺層出不窮。

北京市消協的一項查看展現,約56.92%的受訪者表示,曾經有過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在對14個軟件或網址進行的57組模擬花錢體驗樣本中,有23組樣本新老賬戶的售價不完整一致,占比40.35%。

去年10月1日,《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已正式施行,明確規定“在線旅游經營者不得亂用大資料分析等技術手法,侵犯旅游者合法權益”,給“大資料殺熟”劃了紅線。

2021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南》(下稱《指南》),強調反壟斷法及配套法規規章適合用來全部行業,對各類市場主體眾生皆公平、公平公正對待,并明確,“大資料殺熟”可能構成亂用市場操控地位差別待遇行為。

讓人一些無奈的是,拿十月份剛剛出臺的在線旅游處理辦法來看,花錢者維權,企業最高只要支付50萬的賠償金。這樣的處罰程度,對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市值的企業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

更何況,線下中能夠真正去花費時間、精力去維權的人又少之又少,一來,我們明白取證太難,二來,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成本。很多的的絕一大半人則會選擇無奈搖頭,自認倒霉。

好消息是,于8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的十三屆國內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國內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舉行記者會通報表示:《個體消息化守護法》將對應用應用程序(APP)過度獲取個體消息、“大資料殺熟”等行為作出有針對性規范。同一時間,草案將不滿十四周歲未18歲成年人的個體消息作為敏感個體消息,并要求個體消息處理者對此制定專門的個體消息處理玩法。

有法可依,強化監管責任,讓監管更加公正有力。對“大資料殺熟”的投訴案例,只有善用法治實力,才能倒逼網絡平臺用好大資料,激發科技向上向善的動能,讓花錢者免于被算法“算計”,讓算法更好地服務于花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