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江南三大名樓每一個體皆知,它們是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
我們對這三座名樓都很熟悉,因為每一個體上學的時候都學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崔顥的《黃鶴樓》,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很多的的關于這幾座樓的詩詞,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李白的“眼眸前面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些詩詞我們都耳熟能詳。
其實除了“江南三大名樓”之說外,還有另外一個叫法叫“華夏四大名樓”,只是除了這三座樓外,還加了一個鸛雀樓。
鸛雀樓其實名氣也很大,因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我們四五歲就會背的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因為這首詩,鸛雀樓也成了一大名樓。但是在今天,從旅游知名度來講,鸛雀樓卻不及另外三個。很多的人都能說出岳陽樓在湖南岳陽,黃鶴樓在湖北武漢,滕王閣在江西南昌,但是如果要問鸛雀樓在哪,可能很多的人還真說不出去。
鸛雀樓所在的地方是山西永濟。永濟在山西的西南部,和陜西省只隔一條黃河,鸛雀樓就在黃河邊上。從地圖上看,它剛好處在北方最重要的兩個都城——西安和洛陽之間。所以鸛雀樓是四大名樓里唯一一座地點在于北方的。
紅點只是鸛雀樓所處的地點
除了地理差別,鸛雀樓還有一點和很多的三座樓不一樣。如果我們去另外三座名樓,會發現它們都處在各自城市的中心地帶。岳陽樓就處在岳陽市區的洞庭湖邊,地理地點最好。滕王閣就處在南昌的贛江邊,也是市區中心地帶。黃鶴樓也一樣,就在武昌一邊的長江沿岸,旁邊只是長江大橋。對于游客來說,這三座樓較好找,你去了這種城市就能觀看到的,它們都是各自城市的名片,游客也很多。
但是相比起這三座名樓,一樣名滿天下的鸛雀樓現在卻對比冷清,對比凄涼。我們從地圖上也能看出去,鸛雀樓的周邊是一片空白。它不在城市的城區里,它只是孤零零地屹立在黃河的岸邊。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原因很無腦:它離黃河太近了。
鸛雀樓所在的地方,今天叫做山西永濟,而簡史上這種地方叫蒲州。熟悉唐朝的朋友一定了解蒲州,因為大詩人王維、柳宗元都是河東蒲州人,還有楊貴妃也是蒲州人。蒲州最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它是唐朝的中都。唐朝時,京兆府長安為西都,河南府洛陽為東都,太原府并州為北都,河中府蒲州為中都。這是唐代四都格局,四都大概等于唐朝的四個直轄市。
這是蒲州的政治地位,再來看蒲州的經濟進步。根據當地縣志記載,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時代,蒲州7270戶,安史之亂后的唐憲宗時代,人口19600戶。也只是說,一場巨大的動亂過后,蒲州人口不僅沒降反而還增加了,可見蒲州作為唐朝的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對于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解答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怎么鸛雀樓會變成天下名樓,因為鸛雀樓在唐朝時的地理地點超級好,地點在于國家四個直轄市之一,而且經濟發達,游客眾多,所以唐朝無數大詩人們才會來這里登樓作詩。
然而怎么鸛雀樓還有它所在的蒲州城卻顯得很冷清呢?答案只是因為黃河。
蒲州至少在明朝時都還是很繁華的,朱元璋時代對蒲州城做了擴建和加固,是蒲州規模最重要的時代。然而,就在朱元璋之后一百多年的嘉靖時代,蒲州不幸遭遇了一場地震,一個繁華的城市毀于只要。因為蒲州城就處在黃河東岸,離黃河很近,而黃河脾氣又很大,動不動就洪水,動不動就改道,所以蒲州一直不停遭遇黃河水患。
1942年,蒲州遭遇了一場大洪水,20多個村子被淹沒。到了1946年,黃河的河床已經高過了蒲州城,人們沒辦法,只好相繼遷離世代居住的故鄉。
再到1959年,因為旁邊要修三門峽水庫,末尾一批還留在蒲州城內的居民也全部遷走。這么一來,現在的蒲州城只剩下殘垣斷壁,城墻還剩半截,外加一座殘存的鼓樓。遠遠望去,只感到一股冷清和凄涼。
隨著繁華的蒲州城的衰落,鸛雀樓也變得星光不在了,這是沒辦法的事件,一座城市里面的物品必然和這座城市的命運相連。和其它三座熱鬧的名樓相比,鸛雀樓周邊什么都沒有,而且連這座樓本身都是90時代全新重建的,從存在的感覺和游客的關注度來看,鸛雀樓都沒有了古時候的輝煌,唯一不會失色的是王之渙在鸛雀樓上寫出的那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