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汾酒 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時,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優質泉水,給汾酒以無窮的活力。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傳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被人們稱為“神泉”。《汾酒曲》中記載,“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亞蟹黃”,注解說:“申明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明末愛國詩人、書法家和醫學家傅山先生,曾為申明亭古井親筆題寫了“得造花香”四個大字,說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釀造名酒,必有絕技。《周禮》上記載了了釀酒六法,即:“秫稻必齊,曲藥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齊心得”,此為黃酒釀造法之精華。一九三二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義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為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一九六四年,輕工業部為進一步發揚我國傳統名酒技藝,以汾酒工藝為試點,組織了全國著名發酵專家秦含章先生為首的技術力量,系統地總結和論證了汾酒生產工藝的科學性、正確性,為進一步開展對汾酒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每升酒甲醇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4克,汾酒卻只有0.064克;鉛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001克,汾酒卻只有0.000043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酒中有益物質總脂含量,國家標準中每升含量不得少于2克,而汾酒達到4.4克,難怪杏花村汾酒飄洋過海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第三世界廣告大會開幕式上一對居住在巴基坦的夫婦說:“我們第一次嘗到這么好的中國杏花村汾酒。”許多回大陸探親的臺胞把能夠喝到汾酒,竹葉青酒看作是非常榮耀的事,總要設法帶一兩瓶回臺灣。1988年美國朋友史文思參觀汾酒廠說:“非常愉快地看到這么好的工廠,你們有資格感到驕傲。”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陪同日本客人訪問杏花村汾酒廠題詩:“和風華雨正紛紛,舉盞欲招前古魂。般若湯兮長壽水,不妨暢飲杏花村。”前國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哉參觀杏花村汾酒廠后題詩:“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表達了對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