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白酒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符號。但很少有人能意識到,時代主題變化,會成為白酒行業一切興衰起落的主線。
毫無疑問,當下最適應時代主旋律的白酒是茅臺。但在三十多年前,汾酒才是當之無愧的白酒之王。
在時代變化中,白酒品牌的崛起和隕落,是一個極其復雜且漫長的演化過程。
很多人把茅臺的成功簡單歸結為偶然的歷史原因。但他們忽視的是,與清香型、濃香型白酒相比,醬香酒在制造工藝和周期上,更為復雜。
縱觀全球名酒,但凡能邁入高端市場的,都是時間的朋友。換句話說,相對復雜的工藝,也為茅臺品牌的塑造打下基礎。
與茅臺相比,汾酒所代表的的清香型白酒,具有出酒率高、發酵時間短、基酒品質難保障等特點,天然不符合高端白酒的氣質。
同時,在歷史節點上一次次的錯誤選擇,讓本就天賦不如茅臺、五糧液的汾酒,最終在時代的競爭中敗落下來。
/ 01 /
汾酒還是“大哥”
現在一說白酒,大家都會想到茅臺(SH:600519)、五糧液(SZ:000858),甚至二鍋頭。但很少人會想到汾酒(SH:600809)。
這也不奇怪。從業績上看,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級別。2019年汾酒的凈利潤只有19.4億元,不到茅臺凈利潤的二十分之一。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前可不是這幅光景。1987年,汾酒廠實現利稅8830萬,是五糧液的4倍,茅臺的6倍。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表示“全國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廠。
汾酒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后的前十年,白酒價格還沒完全放開。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劍南春等白酒,價格相差無幾。當時的現狀是,誰能率先擴大規模,誰就能稱王。
而汾酒的清香型白酒有出酒率高、生產周期短等優勢,能用最少的原材料,在短時間快速擴大產能。
最典型的例子,在擴產能過程中,當時汾酒的員工只用了平常用時的五分之一,就完成了預定的工作量。汾酒的產量也由1985年的8000噸,提高到1988年的1萬噸。
汾酒邁入產能1萬大關那年,白酒行業發生了變革。
當時,改革開放已經行至第十個年頭,終于輪到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卻又極為關鍵的價格改革。隨著價格“闖關”開始,國家也放開了十三種名酒的銷售價格。
回頭來看,這個政策徹底改變了過去白酒行業以量取勝的格局。
從此之后,“價格”開始登臺做主角。價格的起伏決定著酒企市值的漲落,背后是品牌的競爭。“高端化”也成為近代白酒行業發展的最大主線。
于汾酒而言,曾經賴以自豪的產量,也成為其走向新時代最大的包袱,并為今后公司的衰退埋下伏筆。
/ 02/
清香酒的品牌故事不好講
白酒的品牌有多重要?給你們說兩個事實。
據統計局披露的數據,2019年茅臺收入占行業收入約15%,利潤總額占行業約47%。一家公司賺了半個行業的利潤。
眾所周知,白酒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但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在周期中面臨的處境可不大一樣。
以下行周期為例,擁有名酒的酒企最多降價,就可以維持原來的份額。但名酒降價會極大擠壓中低端酒企的生存空間,讓其經營都會存在困難。
說白了,高端白酒和普通白酒本質上是兩個生意。一個主打社交場景,賺取的是品牌溢價。另一個只是快消品,賺取的是“辛苦錢”。
誰都知道白酒要講品牌。但品牌的樹立,又是一個復雜過程,涉及歷史背景、廣告宣傳、產品質量等多個維度。茅臺的成功,固然有偶然的歷史原因,但也與自身的稟賦和努力不無關系。
而作為清香型的汾酒,卻在品牌塑造上存在天然的劣勢。
從發酵周期看,清香型白酒的發酵周期通常不超過1個月,而濃香型白酒的發酵周期最少3個月,醬香型白酒發酵周期最長,需要近1年時間。
從產量看,清香型白酒1至2斤糧食可以出一斤酒,而濃香型和醬香型白酒每產出一斤酒,分別需要2-3斤和5斤糧食。
更重要的是陳釀。縱觀全球名酒,但凡能邁入高端市場的,都是時間的朋友。
就拿白蘭地來說,其需要貯藏很長的時間,且時間越長,酒質越好,最佳的陳年時間是20~40年。蘇格蘭威士忌也只有陳釀七年至八年的酒,才能成為成品酒。
與其他白酒相比,清香型的窖藏時間最短,只需幾個月。而濃香型白酒的窖藏時間一般1年至2年,醬香型白酒醬藏時間則在3年左右。出酒率最少、生產周期最長的茅臺,長期存放酒質會越來越好,濃香和清香就會相對差一點。
至少從釀造工藝上,與濃香酒、醬香酒相比,汾酒講故事的難度就大了許多。
加上80年代汾酒為了快速做大規模,銷量也占到白酒行業的一半以上,使其缺少了名酒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走向高端的難度。
除了汾酒釀造工藝在講高端品牌故事,不占優勢之外,品牌定位以及品牌宣傳上,做出的錯誤決定,也是公司跌落鐵王座的重要原因。
/ 03/
名酒,何來大眾一說?
80、90年代,當白酒行業放開價格管制后,各大名酒紛紛開始提價。據不完全統計,80年至90年茅臺價格提高了超過20倍,到達200元/瓶左右。
而汾酒卻定位“老百姓可以喝的起的大眾名酒”,價格漲幅相當有限。失去了最好的提價時機,也為其未來進一步衰退埋下了伏筆。
某種程度上說,大眾名酒這說法本來就是悖論。既是名酒,只能是少部分人可以消費的。大家都可以消費的起,又怎么可以稱得上是名酒呢?
在這樣的品牌定位下,久而久之汾酒在消費者心中的名酒地位也就下降了。
除了品牌定位錯誤外,產品線混亂也是汾酒品牌價值被稀釋的重要原因之一。
汾酒在98年山西毒酒危機受到沖擊后,收入由97年的4.5億元下降至2.5億元,接近腰斬;凈利潤更是由5170萬元,下降至505.6萬元,降幅超過90%。
為了快速恢復增長,汾酒開啟了貼牌經營模式。據國盛證券數據披露,2002-2007年公司采用工商聯合開發模式大力開發中高端品牌,聯合開發品牌數量一度超過1000種。
換句話說,經銷商打著汾酒的牌子,賣著不知道哪來的白酒。
隨之帶來的結果就是,一些合作開發商為了謀利,開始出售假酒。根據2008年《山西青年報》的公開報道,山西假酒案中有三分之一和汾酒本身有關。
更重要的是,眼花繚亂的子品牌,消費者很難分清哪款酒是真正的汾酒,哪款又是經銷商合作開發的。這也嚴重稀釋了汾酒自身的品牌價值。
這樣的“悲劇”,也同樣在五糧液身上發生過。
2000年后,時任五糧液董事長的王國春為了快速做大規模,采取貼牌合作開發的模式,結果和汾酒一樣,開發酒酒質沒法保證,而開發酒也打著五糧液旗號,導致消費者對五糧液產品識別度降低,公司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最終在與茅臺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淪為白酒老二。
說到底,酒企們始終沒有搞清楚一件事情:品牌溢價永遠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礎上。任何簡單粗暴的變現方式,最終都會反噬品牌價值。
過去,人們總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到天時、地利、人和。白酒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說,茅臺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的結果。那汾酒可能就是反面的典型。
一次次歷史節點的錯誤選擇,加上自身稟賦本就不如茅臺、五糧液,汾酒的衰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酒愛好網友觀點:做酒和做人是一樣的。
現在山西人〈主要是當頭的)格局不高,思維落后,自然做的酒也就一般了。
實際上,汾酒是很好的酒,但要遇到真正懂酒的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騙人,把功夫做到家。
陳釀就是完全的陳釀,而不是勾兌的陳釀。
從目前看,這是不可能的。
說實話,喝酒還是汾酒,茅臺那股醬香味真心受不了!
光瓶的還可以,現在酒廠都瞎提價格,汾酒就應該擴大銷售,變成大眾白酒,不要追求高端,應該是老百姓的日常酒,我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愛喝汾酒,我怎么感覺作者在貶低汾酒,酒友們,汾酒沒落了嗎?,我覺得汾酒很好,沒有你所說的沒落,茅臺是一個傳說,對茅臺來說,品牌比酒重要,茅臺好嗎?看看在國外的銷量就行,醒醒吧,茅臺只是在國內市場一枝獨秀啊,我是山西人,我參加過很多次酒類行業會議,我不否認其他品牌的酒好。
但是,我曾經問過一個老酒工,為什么別的酒類產品生產周期長,他說那是因為他們一次就做不出好酒來。
傳統行業,各有特點。
不要把自己產品的生產特點,美化成優點。
把事實告訴消費者,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多說一句,除了汾酒,哪個品牌的白酒敢把自己的理化指標公布出來,特別是對人體不好的公布出來。
為什么不公布,和汾酒比一比。
我覺得汾酒很好,都變著法兒提價,良心哪里去了。
做好酒,要有良心。
茅臺交的真是智商稅,反正喝茅臺的不買,買茅臺的不喝,這個定律在這茅臺還會堅挺。
是被利益拋棄了,酒廠生產線承包出去,被承包商玩壞了……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每次喝汾酒都上頭是怎么回事,55度950毫升那款,現在的汾酒價格越來越貴,已經不是老百姓喝得起的酒了,茅臺太貴了,完全喝不起,汾酒是好酒,價格也不算高,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的酒。
汾酒,現狀還遠不如酒鬼了,更不用比茅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