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期不規則出血可能由激素紊亂、婦科炎癥、子宮病變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需結合具體病因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常見原因包括排卵期出血、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部分情況需警惕惡性腫瘤。
1. 激素水平波動
育齡女性排卵期雌激素短暫下降可能導致內膜脫落出血,表現為少量褐色分泌物,持續2-3天。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因長期無排卵,子宮內膜受單一雌激素刺激增厚,可能出現突破性出血。這類情況可通過短效避孕藥調節周期,如優思明、媽富隆等,需連續服用3-6個月。
2. 生殖系統炎癥
慢性宮頸炎接觸性出血常發生在同房后,伴有黃色分泌物。急性子宮內膜炎可能引起經間期大量出血伴下腹痛,需抗生素治療如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導致輸卵管粘連時,可能干擾卵巢功能引發不規則出血。
3. 子宮結構異常
子宮內膜息肉直徑超過1cm時易引起淋漓出血,宮腔鏡電切術是首選治療方案。子宮肌瘤中黏膜下肌瘤最易導致月經周期紊亂,可選用GnRH-a類藥物縮小子宮體積后行肌瘤剔除術。40歲以上患者出現異常出血需排除子宮內膜癌,診斷性刮宮獲取病理是金標準。
4. 全身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月經周期延長但出血量增多,需補充左甲狀腺素鈉。凝血功能障礙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能表現為突發大量出血,輸注血小板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需調整華法林或利伐沙班劑量。
出現非經期出血應記錄出血時間、量及伴隨癥狀。激素類藥物需嚴格遵醫囑使用,手術治療后需禁盆浴1個月。建議每年進行婦科超聲和HPV篩查,異常出血持續2周以上需及時就診排除惡性病變。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內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