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鯽魚和鯉魚有什么區別(鯽魚的產地在哪里)

5424

鯽魚是最常見的淡水魚類,別稱鯽瓜子、月鯽仔、鯽殼魚等,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池塘、溝渠、溪流、江河、湖庫等水體中,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鯽魚的產地在哪里吧!

一、產地分布

鯽魚的分布極為廣泛,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布于各地,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帶分布極多,其尤以洱海鯽魚最出名,實際上這主要是鯽魚的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為9的強堿性水域、鹽度高達4.5%的水域仍然能生長。

二、生長環境

1、鯽魚為廣布、廣適性魚類,對各種環境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對水溫、食物、水質不苛求,從亞寒帶到熱帶不論水體深淺、流水或靜水、清水或濁水、低氧、酸、堿等環境均能適應。

2、鯽魚屬于底層魚類,棲息深度為0~20米,一年四季中除特定的一段時間和特殊的環境外都在水底游動、覓食、棲息,但在氣溫、水溫較高時也會到水的中下層、中上層游動、覓食。

3、鯽魚是一種廣溫性魚類,水溫在0℃至32℃左右都能生存,最適宜水溫為15~20℃,在此范圍內游動活躍、食欲最強、成長最快,當水溫低于10℃或高于20℃時活動減少、食欲較差。

三、常見種類

1、土鯽:土鯽別稱野生鯽魚,多生長在溪流、江河、湖庫等自然水域中,體色因環境不同而不同且多呈青灰色,少數呈金黃色,魚體紡錐形,生長緩慢,從幼苗長到3兩(150克)需要三年。

2、高背鯽:高背鯽因背脊高聳得名,生長速度快,同時也是個體最大的鯽魚,最大個體可達6斤,背部顏色呈銀灰色且越往下越淺,直至腹部呈白色,喜歡生活在離岸百米以上的敞水區。

3、白鯽:白鯽是1976年從日本引進的鯽魚品種,別稱河內鯽、大孤鯽、日本鯽等,體型較大,體色銀白色,頭稍小,背部隆起似駝背,尾柄細長,生長速度比土鯽快,最大個體可達5斤。

4、工程鯽:工程鯽是人工培育的鯽魚品種,別稱湘云鯽,外觀與普通鯽魚相似,背部為青灰色,腹部為白色,頭部比其它鯽魚小,有一對較小的須突,生長速度極快,最大個體可達3斤。

5、彭澤鯽:彭澤鯽是人工培育的鯽魚品種,因體側有5~7條灰黑色的蘆葦似的斑紋而俗稱蘆花鯽,頭非常短小,背部淺黑色,腹部灰色,鰭青黑色,個體比土鯽大,但生長速度不是很快。

6、方正銀鯽:方正銀鯽是我國特有的三倍體鯽魚之一,原種產于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鳳水庫,體型短,體側扁而高,頭短小,背部、背鰭、臀鰭黑灰色,體側深銀灰色,鱗片邊緣顏色稍深。

7、淇河鯽:淇河鯽是我國特有的三倍體鯽魚之一,原種產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河,因脊背寬厚俗稱雙背鯽,曾因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通過提純復壯、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后才逐漸恢復。

鯽魚是鯉科鯽屬淡水魚類,別稱鯽瓜子、月鯽仔、刀子魚等,而鯽魚是鯉科鯉屬淡水魚類,別稱鯉拐子、鯉子、毛子等,兩種魚都是我國最常見的魚類,但很多人卻不能很好的區分它們,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鯽魚和鯉魚有什么區別吧!

一、有無胡須

1、鯽魚:鯽魚的嘴邊是沒有“胡須”。

2、鯉魚:鯉魚的嘴邊有兩對“胡須”。

二、魚唇厚薄

1、鯽魚:鯽魚的嘴唇很薄,薄而無肉。

2、鯉魚:鯉魚的嘴唇很厚,豐滿肥厚。

三、形體區別

1、鯽魚:鯽魚體高而側扁,肚腹中大而脊隆起。

2、鯉魚:鯉魚體側扁而腹圓,背鰭基部比較長。

四、頭腮區別

1、鯽魚:鯽魚頭短而小,吻圓鈍,鰓耙細密。

2、鯉魚:鯉魚口呈馬蹄形,鰓把短,須兩對。

五、魚鱗不同

1、鯽魚:鯽魚的鱗片較大,但有十分明顯的側線。

2、鯉魚:鯉魚的鱗片大而圓,均三十六鱗,每鱗有小黑點。

六、體色不同

1、鯽魚:鯽魚的體背面為青褐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條均為灰白色。

2、鯉魚:鯉魚的體背面為灰黑色,側線下方近青黃色,腹面白色,背鰭微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