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魚是鯉科鰱屬淡水魚類,俗稱白鰱、水鰱、跳鰱等,廣泛分布于長江、珠江、淮河、黑龍江等水系中,尤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珠江西江河段等地最常見,常見個體一般5~1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30~40千克,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鰱魚效應是什么意思吧!
一、意思論述
鰱魚效應實際上是指鯰魚效應,亦稱鲇魚效應,意思是“引入外界的競爭者,往往能激活內部的活力”,常用來比喻安于現狀的人需要用于激勵的“鯰魚”,從人才開發的角度看“鰱魚效應”是企業管理者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具體是指組織管理部門通過引進優秀人才激活原有員工的活力。
二、形成過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沙丁魚,活沙丁魚要比死沙丁魚貴得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但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后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桶里放了一條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四處躲避,最終大部分沙丁魚都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三、常見效應
1、蝴蝶效應: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后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含義是“任何微小的初始變化,經不斷放大都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
2、鱷魚效應:假定鱷魚咬住你的腳,若你試圖用手去解救腳,那么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愈掙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腳,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掉一只腳。
3、青蛙效應:假如把青蛙直接扔進開水里,青蛙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而奮力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但把青蛙放在溫水里并逐漸加熱時青蛙會在舒適之中被燙死了。
4、羊群效應:羊群實際上是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常盲目的左沖右撞,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5、破窗效應:房子窗戶破了如果沒有修補,用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被人打破,一個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后人們就會毫不猶疑的丟并絲毫不覺羞愧。
6、木桶效應:木桶效應亦稱短板效應,指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盡早補足它。
7、二八效應:二八效應亦稱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則,指任何一組東西中重要的只占20%、80%都是次要的,例如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卻只擁有20%的財富。
8、手表效應:手表效應亦稱手表定律,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引申意思是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價值觀念。
鰱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型淡水魚類,俗稱白鰱、水鰱、跳鰱等,全國各地普遍都有分布或養殖,尤以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最常見,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鰱魚是不是鳙魚吧!
一、魚種論述
鰱魚不是鳙魚。鰱魚是鯉科鰱屬淡水魚類,俗稱白鰱、水鰱、跳鰱、鰱子等,而鳙魚則是鯉科鳙屬淡水魚類,俗稱花鰱、黑鰱、胖頭魚、大頭魚等,但兩種魚在形態和習性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亦常被人們合稱作“鰱鳙魚”。
二、形態特征
1、鰱魚:鰱魚體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腹部狹窄并具明顯腹棱,腹棱自胸鰭直達肛門,頭大,頭長約為體長的1/4,吻短,鈍圓,口寬,眼小,體被小圓鱗,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臀鰭中等長,尾鰭深叉狀,體背側面暗灰色,下側銀白色,各鰭呈淡灰色。
2、鳙魚:鳙魚體側扁、稍高,腹部在腹鰭基部前較圓,后部至肛門前有狹窄的腹棱,頭可達體長的1/3,背鰭基部短,胸鰭長,腹鰭末端可達或稍超過肛門,尾鰭深分叉,背部及體側上半部微黑,有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并具黑色小斑點。
三、棲息環境
1、鰱魚:鰱魚是中上層魚類,春、夏、秋季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冬季則潛至深水區越冬,喜高溫,最適生存水溫約23~32℃,炎熱的夏季食欲最旺盛,個體相仿者群游至水體中上層,特別是水質較肥的明水區。
2、鳙魚:鳙魚是中上層魚類,春、夏、秋季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冬季則潛至深水區越冬,喜高溫,最適生存溫度約25~30℃,炎熱的夏季食欲最旺盛,幼魚及未成熟個體多在沿江湖泊或附屬水體中生長、發育。
四、食物習性
1、鰱魚:鰱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靠腮的特殊結構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喜吃草魚的糞便和投放的雞糞、牛糞等,亦喜吃豆漿、豆渣粉、麩皮、米糠等,對酸味食物很感興趣,對糟食也很有胃口,更喜吃人工微顆粒配合飼料。
2、鳙魚:鳙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靠腮的特殊結構濾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和部分硅藻、藍藻等浮游植物,對臭味和酸味的食物最感興趣,人工養殖時常投喂豆渣粉、麩皮、米糠、配合微顆粒飼料、豆粕等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