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因色彩和鸚鵡一樣絢麗且嘴型酷似鸚鵡嘴而得名,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熱帶魚類,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魚雜交形成的血鸚鵡也常被稱作鸚鵡魚,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鸚鵡魚混養什么魚最好吧!
一、地圖魚
鸚鵡魚可以和地圖魚混養,地圖魚是慈鯛科圖麗魚屬魚類,學名圖麗魚,亦稱豬仔魚、尾星魚、黑豬魚等,因魚體有不規則斑點并間雜紅色斑塊酷似地圖而得名,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因形態別致、體色絢麗且容易飼養而備受觀賞魚愛好者的青睞。
二、羅漢魚
鸚鵡魚可以和羅漢魚混養,羅漢魚是馬來西亞水族業者用南美洲麗魚科多個種類經不斷雜交選育培育出的一類全新觀賞魚品種,別稱彩鯛、花羅漢等,因頭部隆起似羅漢而得名,常見的有花羅漢品系、金花品系、珍珠品系、馬騮品系、德薩斯品系、花角品系等。
三、銀龍魚
鸚鵡魚可以和銀龍魚混養,銀龍魚是骨舌魚科骨舌魚屬淡水魚類,學名雙須骨舌魚,亦稱銀龍、銀大刀魚、銀帶等,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喜棲息在流速緩慢的河段,肉食性,主要以魚類、蝦類、水生昆蟲等為食,甚至會捕食水鳥、蛇類、鼠類等。
四、招財魚
鸚鵡魚可以和招財魚混養,招財魚是絲足鱸科絲足鱸屬淡水魚類,學名絲足鱸,亦稱長絲鱸、大飛船、古代戰艦等,喜棲息在水深2米以上的河口,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蝦類、水生昆蟲、底棲動物等為食,人工飼養時可投喂紅蟲、面包蟲、顆粒飼料等。
五、七星刀
鸚鵡魚可以和七星刀混養,七星刀是弓背魚科弓背魚屬淡水魚類,學名弓背魚,亦稱東洋刀魚、青銅刀魚、亞洲飛刀等,原產于南亞及東南亞,我國云南省也有少量分布,肉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常作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
六、神仙魚
鸚鵡魚可以和神仙魚混養,神仙魚是慈鯛科天使魚屬魚類,俗稱燕魚、天使魚等,原產于南美洲的圭亞那、巴西等地,因瀟灑飄逸、溫文爾雅、大有陸上神仙風范而得名,常見的有紅七彩、藍七彩、條紋藍綠七彩、黑神仙、芝麻神仙、鴛鴦神仙、紅眼鉆石神仙等。
鸚鵡魚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魚,學名洛神頸鰭魚,俗稱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因色彩和鸚鵡一樣絢麗且嘴型酷似鸚鵡嘴而得名,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常作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下面來看一看鸚鵡魚變黑怎么回事吧!
一、水溫不適
鸚鵡魚變黑可能是水溫不適引起的,原因是鸚鵡魚對水溫和水溫變化非常敏感,生存臨界水溫20~35℃,最適生存水溫25~28℃,若水溫長期低于25℃鸚鵡魚就會逐漸褪色變黑,另外水溫急劇變化超過0.5℃以上鸚鵡魚也會因應激反應而變黑。
二、受到驚嚇
鸚鵡魚變黑可能是受到驚嚇引起的,例如拍打魚缸或換水時動靜太大都可能導致鸚鵡魚受到驚嚇而褪色變黑,對于這種情況引起的鸚鵡魚變黑不必過于擔憂,只要保持環境安靜過一段時間鸚鵡魚就會重新恢復成艷麗的體色。
三、水質過差
鸚鵡魚變黑可能是水質過差引起的,雖然鸚鵡魚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水到中性水都能良好的生長,但更喜清澈的弱酸性軟水,最適pH值5.5~7.0,最適硬度7~8,若水質長期過差鸚鵡魚就會逐漸褪色變黑。
四、病蟲危害
鸚鵡魚變黑可能是病蟲危害引起的,其中最常見的是黑斑病,黑斑病是霉菌孢子從鸚鵡魚傷口侵入皮膚組織中引起的細菌性病害,癥狀是病魚食欲減退、體表長出黑色斑點并最終力竭死亡,可用3ppm孔雀石綠或次甲基藍浸洗魚體10~20分鐘。
五、應激反應
鸚鵡魚變黑可能是應激反應引起的,例如鸚鵡魚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時就很容易引起應激反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逐漸褪色變黑,對應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過于擔心,只要等鸚鵡魚適應新環境慢慢就會恢復艷麗的體色。
綜上所述,鸚鵡魚因色彩絢麗而備受青睞,導致鸚鵡魚變黑有五個常見的原因,其一是水溫過低或溫差過大,其二是鵡魚受到了驚嚇,其三是養鸚鵡魚的水質過差,其四是鸚鵡魚有病蟲害,其五是鸚鵡魚出現了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