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時出現心悸胸悶可通過控制心率、抗凝治療、糾正誘因、電復律及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處理。房顫通常由心臟結構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酗酒及高血壓等原因引起。
1、控制心率:
快速心室率是房顫心悸的主要原因,可通過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鈣通道阻滯劑如地爾硫卓等藥物控制心室率。嚴重心動過速時需靜脈給藥,目標是將靜息心率控制在80-100次/分。心率穩定后胸悶癥狀常隨之緩解。
2、抗凝治療:
房顫患者卒中風險升高5倍,需評估CHA2DS2-VASc評分后啟動抗凝。常用藥物包括華法林、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抗凝治療可預防心房血栓形成,但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發癥。
3、糾正誘因:
急性發作可能與低鉀血癥、甲亢危象、肺部感染等因素有關。需檢測甲狀腺功能、電解質及炎癥指標。血鉀低于3.5mmol/L需補鉀,游離甲狀腺素升高者需使用甲巰咪唑,感染患者需針對性抗感染治療。
4、電復律:
持續性房顫伴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時需緊急同步直流電復律,能量選擇100-200焦耳。擇期復律前需經食道超聲排除心房血栓。藥物復律可選用胺碘酮或普羅帕酮,但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禁用鈣通道阻滯劑。
5、導管消融:
對于癥狀反復發作的陣發性房顫,可考慮射頻消融隔離肺靜脈。術后3個月內可能需繼續抗凝,成功率約70-80%。左心耳封堵術適用于高出血風險患者,可降低血栓栓塞風險。
房顫患者日常需限制酒精攝入,每日不超過1標準杯;避免飲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建議進行散步、太極等中等強度運動,每周累計150分鐘。監測血壓和心率變化,肥胖者需減重5-10%。保持規律作息,睡眠時間不少于7小時。飲食以地中海飲食模式為主,增加深海魚類攝入,控制鈉鹽每日低于5克。突發心悸加重或伴暈厥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