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與慢性骨髓炎在癥狀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起病速度、疼痛特征、全身反應及影像學表現四個方面。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驟,表現為高熱、局部劇痛和皮膚紅腫;慢性骨髓炎病程遷延,以反復流膿、死骨形成為特征。
1、起病速度:
急性骨髓炎發病通常在24-48小時內迅速進展,患者多能明確描述疼痛起始時間。細菌通過血行播散或外傷直接侵入骨髓腔后,炎癥反應急劇發生。慢性骨髓炎起病隱匿,多由急性期治療不徹底轉化而來,病程超過6周,患者往往無法準確回憶初期癥狀出現時間。
2、疼痛特征:
急性期呈現持續性搏動性疼痛,夜間加重且鎮痛藥難以緩解,患肢拒動。慢性期疼痛呈間歇性鈍痛,活動后加劇,靜止時可減輕,部分患者伴隨竇道形成時疼痛反而緩解。
3、全身反應:
急性骨髓炎伴隨39℃以上高熱、寒戰等明顯中毒癥狀,兒童可能出現抽搐。慢性期通常無發熱或僅低熱,但長期消耗可導致貧血、消瘦等全身衰竭表現。
4、局部體征:
急性期患處皮膚發亮、溫度升高,壓痛局限且劇烈,可能觸及波動感。慢性期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增厚,可見反復破潰的竇道口,按壓時有膿液或死骨碎片排出。
5、影像學差異:
急性期X線早期僅顯示軟組織腫脹,2周后出現蟲蝕樣骨破壞。慢性期X線可見死骨空腔、骨包殼形成,CT能清晰顯示死骨分離。核素掃描在急性期呈明顯濃聚,慢性期則顯示病灶周邊代謝活躍。
骨髓炎患者需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量不低于1.2克/公斤體重,優先選擇魚肉、蛋清等易消化蛋白。急性期嚴格制動患肢,慢性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攣縮。建議每周3次30分鐘水中運動,利用浮力減輕骨骼負荷。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及分泌物性狀,慢性患者每3個月復查炎癥指標和影像學。保持竇道周圍皮膚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