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關于育兒的理論家長們也聽了不少,其中共同的一點就是:別沖孩子發火。可道理我們都懂,有時孩子一副"熊樣",可真讓人忍不住生氣。
沖孩子發火,傷了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生氣,我們當家長的到底咋辦?
為什么"沖孩子發火,傷了孩子靈性"?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知名演員陶虹曾分享過自己沖孩子發火的一段經歷。她的性格本就有些風風火火,體現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次陶虹急著出門,就在這時候,家里的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導致地板都被弄臟了。著急的陶虹一時間沒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喊:"你干什么!"
她還沒有責罵女兒,僅僅是一句呵斥,就將孩子嚇得呆若木雞、眼神驚恐。看到女兒的神色,陶虹宛如醍醐灌頂,立刻反思自己,并且收拾一地狼藉。
在那之后,女兒有一回又將東西打翻在地,很害怕媽媽會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發火,可陶虹卻心疼地給了她一個安慰的擁抱。之后,女兒放松了下來,并且向媽媽道歉、跟媽媽一起收拾。
對于這次經歷,陶虹感慨良多,她不希望女兒記憶中留下的,是媽媽不允許她犯錯的可怕印象。
父母對孩子發火,有哪些壞處?
?孩子懼怕父母
"家庭教育專家盧勒女士認為,"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溝通的鑰匙,不僅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鑰匙。"
就像孩子打翻牛奶一樣,媽媽若沖她發火,那一瞬間,媽媽的語氣、表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很陌生,以至于產生害怕的心理。如果父母對孩子頻繁發火,那么孩子會生活得戰戰兢兢,無法親近父母,溝通的"鑰匙"無形中消失了。
?傷害孩子靈性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里,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總結過去18年接觸的大量家庭咨詢之后,提出了「毒父母」這個概念。她明確定義了兩種典型的父母:在一些家庭里,父母為孩子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和負罪感。
孩子是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的,這些嘗試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也可能犯錯,父母要做的是讓他們"吃一塹長一智"。如果我們在孩子犯錯時發火,孩子會出于害怕不敢再嘗試,因為這樣就不會犯錯,但也杜絕了更多的可能性,逐漸失去挑戰的勇氣。
?孩子可能叛逆
孩子性格的形成,部分源于先天遺傳,部分源于后天因素。當父母無法控制情緒、總對孩子發火時,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學習這種處理方式。這樣長大的孩子,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容易對他人發脾氣,還會對抗父母。
不發火,憋得一肚子氣
說到這里,大家都知道對孩子發火的后果了,但道理我們都懂,有的家長實在是做不到。畢竟,孩子有時候的行為實在是讓人頭疼,似乎不發一頓火,他們就不知道厲害。而且,父母也是人,也會生氣憤怒,若是永遠保持溫柔冷靜,那就是圣人了。
所以,面對孩子感到生氣時,我們大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但是要注意一些小細節。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不妨這樣做
1、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搗蛋""搞破壞"甚至"傷害到他人"時,父母生氣、想發火,都是正常的。知曉和接納這種情緒,反而有助于父母了解自我狀態。并且,父母沒必要強行平息自己的怒氣,我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對你的行為感到生氣了。
2、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的怒氣,并非無緣無故的。發火是一門學問,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生氣,比如:
"你讓自己受傷了,媽媽很生氣,因為媽媽很擔心。"
而不是:
"你這個搗蛋鬼,總是給我惹麻煩!"
也就是說,除了壓制自己的怒火,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措辭,用正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孩子可以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也不會因為爸媽的吼叫而感到恐懼。
3、再生氣,這些行為也不能做
?貼標簽。孩子處于懵懂好奇的狀態,犯錯在所難免,但只要得到引導,基本都會改正。而"你這個壞孩子"等給娃貼標簽的行為,會傷害孩子,并且一步步促使他們成為這樣的人。
?語言羞辱。無數實驗、研究證明,外界的語言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語言暴力。"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廢物"等口無遮攔的話,就算再生氣,也別對孩子說。
?翻舊賬。孩子做錯了什么,我們只需指出來并引導他們改正,如果不停地翻舊賬,會導致孩子分不清重點,還會覺得父母嘮叨。
4、提出期待,讓孩子知道該怎么做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寶寶看到爸爸很疲憊,主動去接了杯熱水,準備端過來給爸爸喝。但是寶寶沒注意,不小心被燙到了,導致水杯摔到地上,所幸寶寶沒受傷。爸爸看到后急壞了,趕緊跑過來檢查并安撫、感謝寶寶,并告訴寶寶下次接水要注意什么。
在孩子犯錯、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生完氣之后,別忘了告訴他怎么做會更好、爸爸媽媽的期待是什么,明確地給孩子一個方法論。
成年人,要學會控制情緒
部分沖孩子發火的爸爸媽媽,并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是自己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對孩子發脾氣。
建議這些爸爸媽媽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實在忍不住沖孩子發了火,事后要道歉并說明原因。跟孩子說對不起并不丟人,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尊重、親近你。
有位媽媽嘗試挑戰"不吼孩子",因此收獲了意外之喜。
那天晚上,寶寶大半夜跑來敲媽媽的門,媽媽很疲憊煩躁,但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詢問寶寶為什么這么晚還沒睡。
誰知,寶寶跑過來爬上床,湊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好愛好愛你!"聽到這里,這位媽媽的心瞬間暖化了。如果寶寶敲門時她發了火,她就聽不到這么動人的話了。
帶娃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學會正確處理"發火",父母和孩子都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