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化學物質參與了手術

5424

詩曰: 長夜漫漫,混頓茫茫;上下求索,盤古開天。

外科初始,也經歷了 在漫漫長夜,其實,外科在初始并非就是一門完整的科學。存在著黑暗、危險、不明文、野蠻, 在麻醉技術進入手術之前,做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件無比痛苦和充滿危險的事情,同時,作為醫生也備受折磨。為了盡量減少病人的疼痛,外科醫生只能用最快速度完成手術。一味追求速度,不僅手法粗糙,可能沒有兼顧完善的消毒和止血,手術成功率很低。

手術 史上有一臺“死亡率為300%”的手術,就是由于醫生在飛速操作中不慎傷到了助手和旁觀者,結果病人與助手均感染而死,旁觀者因恐懼休克而死。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的手術場面是非常恐怖的,也可以說是無比野蠻的。

19世紀的上半葉,當化學物質進入了手術,介導手術中出現了全身麻醉,此時的手術猶如長夜里點亮了一盞燈,漫漫長夜,看見了曙光...

其實,200多年的外科歷史中有很多迷團未能解開,其中就有全身麻醉的乙醚之迷

一、乙醚之迷

根據記載乙醚(ether)早在480年前,即1540年,就已經被德國的植物學家,科爾都斯(Valerius Cordus )通過將乙醇分子間脫水產生,主要條件是控制溫度(在140攝氏度),而且還要在濃硫酸催化下分離獲得,所以當時也稱為硫化乙醚。

乙醇被分離后,又過了230多年,即1772年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Joseph Priestly)通過加熱硝酸銨可以生成一氧化二氮和水,他們發現一氧化二氮能使人喪失痛覺,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識,不會神志不清(俗稱笑氣)。

其實,乙醚和一氧化二氮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氣味,吸入后可以降低人體的敏感度,使人沉迷或入睡狀態,或出現行為怪異表現。

更讓人驚奇的是1880年,當時英國氣體力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戴維(Humphry Davy)已在其研究論文中清楚地描述了通過吸入一氧化二氮,發現實驗動物可失去知的研究,和自己本人吸入后無痛感,很快恢復如常的體驗,并指出一氧化二氮可用于外科手術。提示這一個極具商業潛質的化學物質,但時過數年,居然無人問津。

所以就有了以下的問題:

1)為什么 Cordus和Priestly的當時分別研究都沒有引起醫學界特別是外科界的注意?

2)為什么制造出乙醚和一氧化二氮的德國、英國(同屬歐洲,也是外科學的重要發源地),一直沒有人將以上兩物或者其中一物用于臨床手術麻醉?甚至Davy研究已經點明了其的潛在價值!

3)為什么手術史中的全身麻醉,還要等上幾十年,最后,等著美國醫生來發現、發明,又因為發明而出現了各種紛紛繞繞?

說起話長,這些問題可能一直都像迷一樣的存在。

二、到底誰發明了乙醚全麻?

有人會說,歷史記載上有,還有當時的記錄片。

其實,不對。

乙醚全麻的時代,1846年這個時候電影還沒有發明,所謂的記錄片是之后(1936年,90年之后)有人扮演當時的各個角色所拍攝的“紀錄片”,拍攝此片是以重現當年手術場景,所以電影也是無聲的。這個“紀錄片”的名字叫《麻醉的誕生》,英文(The advent of anesthesia)。

在此,為了更好地厘清這些“發現之迷”,還是要先交待一下有關的背景,

厘清像迷一樣的存在過程,如同中國古語所講:剪不斷,理還亂。。。

時間:事情發現“乙醚全麻”之事都是發生在19世紀,共有好幾個人,在幾個時間點,一個時間點是1842 年 3 月 30 日(有手術記錄和收費記錄為證)另一個時間點在 1846年10月16日公開的手術演示。

地點和醫院:

1)美國佐治亞州 的Jefferson(杰克遜)縣的一間不大的鄉村診室

2)美國哈佛大學的教學醫院即著名的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中文稱“麻省總醫院”,始建于1811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三所頂級醫院之一,影響力巨大。每年都有來自全世界的成千上萬的醫生和參觀者來此朝圣和學習。

MGH醫務人員也一直在證明,在此進行的首例麻醉下手術演示,證明麻醉的發明。MGH人也以這一首例全身麻醉而自豪和驕傲。將此作為醫學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發源地,幾乎每年都會舉行冠以紀念“乙醚全麻”的各種慶祝活動。

在慶祝MGH建院200周年之際,干脆修一所博物館以永久展示,博物館的名字就叫“醫學歷史和發明博物館(The Paul S. Russell MD Museum of Medical History and Innovation)”。走進博物館大門就可看到當年首例乙醚麻醉手術使用的器械工具和歷史事件介紹,二樓展示大廳里不間斷地播放在此發生的歷史事件《麻醉的誕生》無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