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復旦大學專家完成一項研究,發現70%的漢族人身體里都有一種“杜康基因”。所謂“杜康基因”,學名叫“乙醇脫氫酶第七亞族基因”,它的作用是解酒。有了這種能解酒的“杜康基因”,是不是就意味著,漢族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喝酒呢?研究人員回答,不是,除了有乙醇脫氫酶之外,還要有另一種酶,叫乙醛脫氫酶,這兩種酶聯合作用,才能保證千杯不醉。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漢族人,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不強,所以酒量不大。
1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要想了解“杜康基因”,先要知道酒進入人體,經歷了哪些變化。
當你感情深一口悶的時候,酒精卻很少在胃里“消化”,研究發現,只有10%的酒精經胃腸、呼吸道排出,90%則在肝臟中分解代謝。酒精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乙醇要在肝臟中經歷兩輪“化學反應”,才能無害化分解掉。這兩輪“化學反應”,發揮作用的是兩種酶。種酶叫做乙醇脫氫酶,乙醇脫氫酶的主要職責是降解食物因發霉、變質產生的毒素,酒精正是糧食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有毒物質”。乙醇首先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乙醛。乙醛對人體有害,它甚至比乙醇的毒性更大,不僅能對身體器官造成損傷,還能讓人臉紅和不舒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喝酒“上頭”、“上臉”。
而后,肝臟內另一種重要物質登場了——乙醛脫氫酶。在它的作用下,乙醛被脫掉一個氫,就成了乙酸,而乙酸就是醋酸,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食醋,乙酸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至此,人體對酒精的過程就完成了。
2七成人有“杜康基因”
不分種族不分地域,全世界每個人體內都有乙醇脫氫酶,但在人類繁衍過程中,乙醇脫氫酶一直在變異,在世界范圍內有7種變體,它們將乙醇分解成乙醛的能力有強有弱,其中,第七種變體只在東亞人體內才有,它分解乙醇的能力強,功力增加13倍。復旦大學專家命名的“杜康基因”,就是指乙醇脫氫酶的第七種變體,而它不是其他變體,也不是原始的乙醇脫氫酶。
研究發現,人具有第七種基因變體的人數很多,占到了70%以上,其中分布的地區是中原地區,中原地區漢族人群中的攜帶比例高達驚人的79%,在的少數民族中,比例很低,只有5%以下,而在歐洲人群中卻幾乎沒有被發現。
通過對古人DNA的分析,科學家發現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幾乎不存在乙醇脫氫酶第七種基因變體,而到了距今2800年的西周,它就出現了,到了2000年前的漢代,第七種變體出現的比例變得非常高。這個基因發生變化的時間,正好與東亞人開始大量釀酒并流行飲酒的時間相吻合,也與“杜康造酒”這一歷史傳說的時間相吻合,而且又被的科學家所發現,因此就戲稱它為“杜康基因”。傳說杜康是夏朝人,“杜康造酒”的傳說產生于漢代。
3喝酒“上臉” 是乙醛所致
東亞人群中有著強大的“杜康基因”,那么是不是我們在喝酒時就可以隨心所欲?
專家對此予以否認。雖然70%的漢族人身體內有“杜康基因”,但這只能將酒精(乙醇)分解為乙醛,乙醛對人體也是有毒性的。要想將乙醛徹底分解為的乙酸,還需要乙醛脫氫酶,但奇怪的是,50%的東亞人群身體內的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卻不夠強,表現為“上臉”。
酒精分解的過程就如同一條穿越兩個路口的快車道,個路口暢通無阻,第二個路口卻堵得水泄不通,反而造成了乙醛聚集在體內不能被分解,產生很多負面作用,比如一喝酒就臉紅、“上頭”等。
酒桌上常說“紅臉蛋”酒量大,其實是一種誤解。乙醛具有讓擴張的功能,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喝酒“上臉”。喝酒容易上臉的人身體內有的乙醇脫氫酶,能迅速將血液中的酒精轉化成乙醛,可是乙醛脫氫酶功能卻不強,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蓄積而遲遲不能代謝。與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容易上臉的人身體內停留時間較久,毒性作用更大。
只有同時具有“杜康基因”和較強的乙醛脫氫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酒量大。如果說70%的人有“杜康基因”,其中又有一半的人有較強的乙醛脫氫酶,那么,善飲者在所有人中也就占到35%。
4為什么漢族人有“杜康基因”?
為什么在漢族人體內發現“杜康基因”?歐洲人體內有沒有“杜康基因”?這要從農業生產與糧食釀酒說起。
漢族祖先以農業生產為主,早期人類種植的糧食能達到夠吃就很不容易,很少有剩余。在夏商周,人在農業生產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糧食有了大量的富余、積累,糧食釀酒也隨之出現。但是早期的釀酒工藝很粗糙,人們在利用發酵生產酒精的過程中,經常會伴生一些高濃度毒素。這使得沒有檢測手段和經驗的古人,在飲酒時中毒死亡的悲劇時有發生。而體內含有降素基因的人在自然選擇中則占據了優勢,他們將這個基因遺傳給了后代。“杜康基因”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具體來說是距今大約2800年前。
5許多民族沒有“杜康基因”
為什么很多民族沒有“杜康基因”,卻嗜酒如命?
歐洲直到中世紀(公元5世紀至15世紀)農業都不發達,可用于釀酒的糧食很少。因此,酒精對歐洲人群中基因的選擇時間短,所以歐洲人沒“杜康基因”,或者說沒有“乙醇脫氫酶第七變體基因”,但是他們是具有乙醇脫氫酶的。
在歐洲人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俄羅斯人的嗜酒,其經常飲用的伏特加酒精度數很高,很多人以為伏特加是用糧食釀造的,其實,伏特加是用馬鈴薯發酵蒸餾的。而馬鈴薯原產地在美洲大陸,15世紀以后才傳到歐洲,所以俄羅斯人飲用伏特加的時間并不長,酒精對俄羅斯人基因的選擇作用也不明顯。
的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蒙古族等喜歡豪飲,但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過著游牧生活,也沒有多余的糧食釀酒,酒精對其基因的選擇作用的時間也比較短。
沒有“杜康基因”,為何酒量也很大?有分析指出,俄羅斯等民族雖然沒有乙醇脫氫酶的第七種變體,即杜康基因,但他們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依然可以將酒精分解代謝,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雖然他們的乙醇脫氫酶功力一般,但乙醛脫氫酶比較“給力”,因此綜合來看,分解酒精的能力也表現不凡。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民族往往人高馬大、體形健碩,酒量與體重一般情況下呈正比關系。此外,一些民族性情豪爽奔放,又世代生活在苦寒之地,常常在漫長的冬季飲酒取暖,酒量的大小不僅與酶有關系,與體重有關系,還與心情、飲酒傳統有很大關系。
其實在歐美國家,雖然許多白種人沒有“杜康基因”,卻也嗜酒如命,甚至產生酒精依賴,不光男人,女人也經常喝酒。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基因關系不大。基因只管得住醉不醉,管不住喝不喝,人家要的就是一醉方休。
溫馨提示:適量飲酒有益身心健康,切莫貪杯。